关闭引导
深一度·观察丨在广州,一座超大型城市如何激活基层治理活力?这些都是关键点→
2024-08-07 04:12:23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很多人在理解社区治理时把社区视为行政区域划分,其实这是对社区一词的误解。

·当关系建立了起来,重新构建每一个人的附近,一个人对社区才会产生切身的体会。

·好的基层治理需要好的机制、好的平台、好的渠道、好的场景、好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一个社区如何开设共管账户,如何打造社区的社会企业……基层治理社会创新需要更多的专业赋能和研究突破。

·我们要让社区工作者敢创新,也知道怎么创新。

在广州,1145个行政村,1707个社区居委会构成了这座城市超两千万人生活发展的基本单位。而讲究“烟火气”“人情味”的广州人对理想“社区”,其实一直都有着自己的浪漫想象——

在一个理想社区里,应该是人们彼此认识,遇到事情可以一起商量,一起推动自己的社区变得更美好。

但在国内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社区关系呈现出原子化的特点。

社区的哪些事情可以共同参与,街坊邻里为什么要建立连接,并且肩负社区的未来?

这些问题一直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c7fcce7d6e43fdae6b48501fd879a17.jpg广州一社区里,爱好音乐的人们聚到一起,排练社区节目。

日前,广州市第一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分享交流会在白云区金沙街召开。交流会由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白云区委社会工作部承办。

当天,参会人员实地观摩金沙街沙顶社区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试点建设工作成效。

而各区亦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进行分享交流,与会专家教授点评。

在这场交流会上,不少人看到基层治理新一轮推进的关键点。


基层治理除了机制,还需要什么?

作为广州市首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分享交流会的所在地,很少人知道,金沙街沙顶社区是一个成立不过12年的社区,这里新广州人多、流动人员多、外籍人员多。

但就是这个颇为年轻、常住人口10600人的社区里,一个熟人社区网络正在悄然形成。在这里,大家有事互相议事协商,小事不出小区就能解决,而社区有需求时,也能聚一起想办法。

人可以聚起来,议能议得出东西,街坊可以自发行动,推动社区向善向上——这看起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但要做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要有机制。

276f58b9f3402a803bacbfd22e5725d.png615edac36b5b341aeee774b6faaedc7.png

在这方面,广州可谓不缺机制。

这座城市近年来一直在构建的镇(街道)、村(居)、村(居)民小组等多层级议事协商体系,为每个社区的街坊邻里搭建了参与社区议事的平台和机制,那些千家万户的事,大多都在基层得到了回应。在此背景下,协商议事28.67万次、解决问题20.52万件、助力旧楼加装电梯超10000台……这些其实都是广州议事协商机制下,街坊邻里促成的成果。

“协作者发起议题、街坊参与讨论”只是基层治理的第一步。

在完整的基层治理里,街坊邻里也是社区的决策者以及共同体。区别于“协作者发起议题、街坊参与讨论”——大家的社区参与不再停留在“别人”或“管理者”布置的任务和工作范畴里,也不是别人定议题,自己讨论好不好和行不行。大家会自发地观察社区和周边邻里的真实需求和发展痛点,提出议题、共同讨论并行动,因为,社区是自己的社区。

因为这个社区是自己的社区,所以不是别人管,而是我们一起管。

沙顶社区恰恰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经验独到之处。

38d2b66a08ea3d03416741baa23da11.jpg
人们在沙顶社区聚在了一起。图为社区合唱活动。


一个年轻社区,如何构建熟人社区?

要在一个社区里重新构建共同体,其实并不容易。沙顶社区在构建熟人社区过程中,不是对上找指标,而是对下找需求。

早前,街道为社区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场地资源,打造成集党群、政务、文体、医养、家政等服务一体的邻里服务中心,设有书画室、舞蹈室、儿童之家、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民主议事厅等功能室,欢迎辖区居民使用和共创。这一点打破了社会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边界感。

每一天,沙顶社区邻里服务中心都是热热闹闹的。这里有时是一众退休街坊组成合唱团,热火朝天地排练节目,为接下来的社区公益表演准备着,大家用的就是邻里服务中心的场地;另一边,一老一小有着自己练书法,展示书法画作的空间;楼下,是老人们的社区颐康服务站点,提供日常照料和助餐配餐服务;此外,也有不少社区能人根据自己观察,在这里开起了社区服务。

7a72e54d2f35be74c1969e8bbf0bf2a.jpg
刘燧文给街坊做健康科普。

社区街坊刘燧文和温伟丽,都是社区众多能人中的一员。前者是一名退休医生,每个星期三和星期六上午在邻里服务中心为街坊提供免费的健康科普咨询。因为很多街坊对中医感兴趣,西医出身的她还报了多节中医网课去学习。温伟丽则已经在邻里服务中心开启了社区第二次暑假公益亲子阅读班课程,回应社区孩子假期缺少陪伴的需求。

颇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社区能人本身互不相识,但日常喜欢参加合唱活动,因此在社区合唱活动中结成了好姐妹。在她们看来,社区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共同体——大家互相认识,希望让自己的社区更美好,而方法就是自己行动起来。两个人身上都可以看见“熟人社区里,自己社区自己建设”的宝贵特质。

在沙顶社区,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持续化、身边化的服务不知不觉中建立了街坊与街坊之间的链接。当关系建立了起来,重新构建每一个人的附近,一个人对社区才会产生切身的归属感。但怎么让街坊进一步成为社区发展的推动者?为什么刘燧文和温伟丽等人愿意发挥专长、持续地扎根社区开展服务?这背后其实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巨大转变。

问题的关键在于到底是街坊配合管理者发起的议题然后参与式地讨论,还是说街坊参与式地发起议题,在管理者协助和赋能下讨论,并发起行动

5eed0fc5f46778bebf2ab0a58197868.jpg
沙顶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了邻里服务中心,引入了各类公共服务驻场。

这些年,沙顶社区持续推动党建引领下社区多方参与的民主协商,一方面整合了街道司法、综治、物业力量成立小区物业调解工作室;另一方面也成立了民情调查队,设立“有事好商量”居民议事厅,“发动社区能人参与议事协商”。这些面向街坊的民主协商都是“动真格”,让街坊感受到自己真的可以发起社区事务的讨论,而且能自己发起社区建设。

温伟丽的亲子阅读课,其实就是从去年的一次板凳议事会中了解到儿童真实需求,然后发起的行动。颇有意思的是,沙顶社区还引入了“邻里服务中心”“社区合伙人”等社区理念,邻里服务中心向社区合伙人开放,寻找社区资源共创社区服务,而社区合伙人的概念则让大家有了共创社区的角色身份认同——大家不再是配合者,而是社区价值创造者。


激活基层治理活力,需要直面这些课题

一个熟人社区的治理活力,往往不是靠规训和管理来激活。

沙顶社区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广州在基层治理方面做了哪些探索,而基层治理又有哪些重点需要突破?在广州市第一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分享交流会上,这些问题使不少人对基层治理有了新的思考。与此同时,在更广泛的社会讨论面上,也有不少一线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开始从一线的基层治理创新中,不断探寻新的基层治理发展突破口。

而“社区概念的追溯”“社区工作者的支持”“社会资源的调配”是各方关注的重点。

一 激活基层治理活力,需要追溯社区之义

在基层治理的推进中,社区始终是重要的阵地。但何为社区,为什么社区需要集众人之力?这类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

此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向春玲曾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国内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难题,比如说,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机构,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着对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委员会职能定位的模糊认识,认为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是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

此外,向春玲认为,国内部分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着对上负责、完成上级任务“被动治理”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居民即便自己发起了社区议题,但这个议题不在管理者或社区工作者的年度工作清单里时,管理者愿不愿意配合和支持也会成为问题,进而阻碍了基层治理的向深迈进。

而记者在采访各界专家了解到,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或许要从追溯社区概念开始。有一线工作者亦表示,“很多人在理解社区治理时把社区视为行政区域划分,其实这是对社区一词的误解。目前大家对社区治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很少人会专门讨论社区的概念。

该一线工作者认为,要回应当前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难题,以及发动大家主动关注自己的社区,首先要让社会各界了解社区本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因为社区本质上时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所以不是对上负责,而是大家基于认同感和归属感,自发建设社区,才能形成社区的良性治理。”上述一线工作者表示。

基层治理不能建立在过去社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也不能停留在“程序上的参与”。实际上,一线城市社区具有一定的异质性特征,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

不少一线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告诉记者,接下来或许需要在更广泛的层面讨论社区的定义,普及社区概念,这样才能为基层治理的探索奠定基础。
a359d2fd50e3f25601bae9b20083ed1.jpg

当社区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共同体,基层治理才会激活,而不是基层治理激活后构建社区共同体。此前广州日报报道了一地方的治理创新探索,其关键在于街坊共同体意识的产生。

二 当社区工作者成协作者,谁来支持他们

在很多人看来,社区工作者是一份职业,但对于社区而言,社区工作者已经超出了一个“职业”的概念。广州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良广在广州市第一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分享交流会上表示,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完善社区组织力尤为关键,但这一件事情不能单靠传统定义的社区工作者完成。

实际上,每个社区的社区工作者有限,很难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居民需求,这时,一个好的社区,或是一个好的社区工作者,应当是能带动更多的人成为社区的建设者,让每个回归社区的人,都可以褪去职业、身份和地位等标签,让社区的相关方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共享更美好协同努力。

实际上,当一个社区工作者的压力得到释放,一个社区便有了更多可能性。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亦提到,要突出实战实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观摩等方法,增强社区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强调了社工专业赋能。而在深化减负增效方面,《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持续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为居民群众服务。

据悉,目前广州在减负增效方面已推出一系列工作,包括规范村居综合服务设施内外部“4+2+15”标牌标识管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出台“1+8”职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分类分层培训体系,首创《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能力模型》,推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规范村(居)委建设,发布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资源管理规范》系全国首创地方标准

与此同时,记者留意到,不少一线工作者希望在社会资源链接、跨领域资源协调能力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赋能。

有一线工作者表示,“社区共同体的构建需要长期的、专业的、持续的社区项目进行培育,而这些往往需要引入专业机构以及专业资源,而一线如何引入社会机构和资源,如何在社区项目化运作社区共同体的培育行动,其实都需要更明确的指引,在减负增效的同时,让社区工作者敢创新,也知道怎么创新。
ec7addd0b6ad287fe15e0af10bf12b2.jpg

在一个社区的基层治理中,社区工作者应该是协作者而非管理者,但如何让社区工作者从管理意识转变为协作意识,往往需要手把手的引导和支持。此前广州日报报道了社区工作者如何通过协作意识,发动街坊解决大家都不想碰的公共难题。

三 基层治理需要资源赋能,如何资源调配

记者走访发现,实际上,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一系列的基层治理社会创新实践。不仅是沙顶社区,在南沙、黄埔不少社区,也开始看到“邻里服务之家”“社区合伙人”等概念的引入。大家开始有意识地调配资源,包括街坊资源和社区市场资源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社区发展建设工作。

此外,不少政府部门在各自领域也开始了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探索,有的无物业小区开始探索“小区纳管”“居民自治”等路径,有的社区老楼排污管告别“肠梗阻”,全靠“街道牵头+社工助推+居民协商自治”解决老旧社区“烦心事”。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小而美的经验一方面充满“民间智慧”,但另一方面,也有各自的推广复制难点,同时,各地的基层治理经验往往因为分属不同板块,在经验互通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一位一线工作者表示,“比如社区合伙人制度,可能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引入社区普惠的商业模式,开始细化如何区分社区普惠和商业的边界,推动社区经济,同时,开始摸索社区社会企业的模式;而另一边的社区在公共空间是否能盘活引入普惠商业可能还存在顾虑,这时别的地方的经验就能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可以形成一个基层治理交流的平台,方便大家互相探讨和完善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同时也走得更踏实。

也有一线工作者表示,实际上,目前国内不少地方也在探索社区营造、社区创生等前沿模式,通过一系列社会创新激活基层治理,其中成都、上海、顺德、厦门等地都做了许多的探索。该一线工作者表示,“有一些社会创新需要多部门协同,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共同探究,进而探索突破口,比如一个社区如何开设共管账户,社区慈善基金或社区慈善信托能否跨领域使用,如何打造社区的社会企业,一个社区能否通过商业向善模式造血循环发展等等。

“基层治理的关键有两点——要让大家感受到信任、要大家感受到支持。”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中心主任文宏则指出,好的基层治理需要好的机制、好的平台、好的渠道、好的场景、好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而政府部门或管理者要让大家愿意去干(社区建设),给社会各方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崭露头角;同时要画线,给指引、给平台、给渠道,同时也画起红线——什么事不能干、标准是什么;此外,画圈,给授权、给支持,同样地,要提要求,而在这个圈子里的事情,大家都可以去做。
387a213c8d8a2da381d4ed08c99fd63.jpg

此前,广州日报报道了广州小区自治模式的探索。同时,国内也兴起了关于“完整社区”“社区经济”的探讨,当中有很多议题需要从实践转化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比如对社区社会企业(即社区内回应公共痛点,融入公益属性的企业)的准确标准定义,比如如何做好公共资金的流向、存放、使用的指导和管理标准等等。

新闻知多啲

基层治理、社区创新接下来将掀起一轮新的风潮。记者在广州市第一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分享交流会上了解到,目前广州正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创新,已遴选32个社区开展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试点建设;推进绿美广东乡村绿化共建基地建设,选取白云区峡石村开展共建;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库,114个镇(街)、村(居)入库。

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沈小革表示,接下来广州将着力推进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试点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管理体系、推进为基层减负、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推动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调研,充分发挥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点的作用,在加强创新上出真招,继续擦亮广州基层治理品牌,聚力形成超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广州实践,奋力推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实现新跃升,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新闻

c585df92491c733451dc55ba38108ff.jpg30b52fd359d29f1fd6a3b05364a5936.jpg0cb704be40ee99e48fa3c24b0d467ba.jpg595e41c75eb9b73e3d0fd57e118e00f.jpg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实习生:祝天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实习生:黄姝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欣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