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王颂汤:这一次,他真的把公益那面纤尘未染的旗帜交给“年轻人”了
2025-02-05 22:50:47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

2025年2月4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下文简称“恤孤助学促进会”)发布消息:恤孤助学促进会发发起人之一、老会长王颂汤于2025年2月1日安详辞世,享年87岁。

当天,国内众多公益人士、关心公益慈善事业的人,以及曾经的受资助者在恤孤助学促进会公号底下留言悼念。五百多条留言里,有人伤痛,有人不舍,有人忆起点点滴滴。尽管王颂汤说过,做公益的人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只管把好事做好做精做极致”,但每个人都知道,即便穷尽所有言语,恐怕也很难说清楚老会长在过去二十年创造的所有公益价值

中华慈善奖、全国最美志愿者……这些都是王颂汤获得过的荣誉。

但所有人都知道,老会长在意的一直不是这些。

他出生于1938年,经历过吃苦的年代,退休前那四十年做到国企总经理,获国务院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荣誉、五一劳动勋章,在别人眼中已是攀至人生顶端。退休之际,他却把目光瞄向最苦难的家庭,牵头创立恤孤助学促进会。2004年起,他和志愿者走遍广东省43个县(区、市)里最困难的地方,叩开一间间泥砖房门,核实情况然后资助困难的孩子去读书。

他知道苦难藏在角落,滋生绝望,所以要打破。

这个过程中,他对公益也有着近乎绝对的理解。

66c8a19e1e427e9bf7730c36d7edc9a4.jpg这是王颂汤一次下乡家访时拍的。当时他切除了突出的腰椎间盘,对医生医嘱听一半、做一半,绑着护腰拄着拐杖跋涉在乡村。

他看过太多具体而真实的困难,也清楚若要填补一个个具体的困难和绝望需要汇集起多庞大的爱心。二十年,这个本不缺钱的老人把自己“抠”得一点不剩,按他的话说,“用对人民的爱支配自己的一生”,所有面子和荣誉拿来筹钱,带领恤孤助学促进会募款3亿元,资助40955名孤贫学生,让5491名重症贫童得到救治,一切都是为了用希望点亮更多绝望的家庭。

“贫困不是他们的错,如果真的有责任,那我们该说对不起,因为我们去得太晚……”

“都说明天会更好,但你面对一个明天就停药了的重症贫童,不能只说好话安慰……”

“ 因为我满脑子都是钱!我要想办法筹到善款,去帮助孩子们!”

这些都是王颂汤说过的话。这些年,他看过有的孩子在失学的边缘;有的吃不饱一顿热饭;还有的,家中房子只剩下残垣断壁……令许多人震撼的是,这位长期在“繁华的世界”里浸泡过的老人依旧对土地上的苦难保持着强大的共情力,甚至把自己投向这些连绵的苦难,用极为严苛的公益观念去消解苦难。你能看到他吐舌头的孩子天真,又能看到严肃而绝对的一幕。

他对包括自己在内的自己人严肃、绝对、严苛,在谈到孩子、未来、希望时,却又天真浪漫。

很多人想起他时,都想到了“老派”——这里是带有褒义的形容词。

c4b7930f16b7ed119f617002d3ee23e.jpg
这是他2022年面对三百多万的筹款缺口时,用废弃纸张给记者算的一笔账。平时,王颂汤在“省”方面近乎极致,不但不领工资报酬,之前会里的大信封用的是“老东家”不用的。

他深知自己耕耘的是一块净土,容不下一点瑕疵,所以他走在政策之前,率先让恤孤助学促进会资金接受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他事事均公布,“宁可公布而暴露自己缺点不足,也不愿意隐瞒而失去改进机会”,而公益人不能把公益当成简单的职业,应是事业;同时,他又说捐赠不看大小看心意,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一起去做好事

近年来,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记者曾与老会长数次访谈,每次访谈都能感受到他对公益慈善这片“净土”的执着。

当然,有时也能感受到他的愁、他的忧;有时也会替他愁、替他忧;有时,又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达观的态度。

他知道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知道大家做了很多但还是微不足道,但民间筹款从来不是易事,有时筹了今年愁下年,所以尽管他很想,但不敢提高资助标准。至于接班人的问题,早在2017年,他就已经把恤孤助学会的接力棒交给“年轻人”,那时他说:“今天还在的创会老人,郑重地把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这面旗帜交给新一代各位,你们要让这面纤尘未染但浸润着汗水泪水的旗帜继续在道德高地上飘扬!

但说完,他也没停下来。

c9afcbedd901ceb6ac269a375c820743.jpg
2021年,王颂汤为筹款活动发声。

直到离开的前几天,王颂汤的微信号还在发布各种公益助学倡导信息。他曾跟记者说,“我们的声音很小,不过影响成百上千人,媒体放大了这些声音,就会有更多人关注”。也许也因为这样,他每次接受采访时,都会从2004年讲起,故事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真实的,而受资助的数据不断更新,故事背后,还有他对公益慈善和社会的见解。他想传达很多声音。

今天,民生频道分享王颂汤在两年前与记者访谈时分享的内容。那一次,他完整地提到了过去的故事,一些项目发起的缘由,讲到了自己对公益慈善的见解和期待。在记者看来,两年前说的那些真心话,放在今天依旧值得诸多公益和社会工作者了解

记住从来不是记住“名字”,而是记住他的声音,去接住那面“旗帜”。

不仅是恤孤助学促进会要接,公益界的后辈,同样需要接住……

王颂汤老会长分享的那些话 (3)以下是王颂汤于2023年10月28日接受民生频道记者访谈时的口述:

丨关于恤孤助学促进会的成立

我们是2002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发起人会议,有十二个发起人(有即将退下来的领导,也有一些知名人士)。当时的政策环境跟现在不太一样,办理社会组织的注册手续花了很长时间,开了七次发起人会议,一直到2004年2月才正式获得批准。这件事本来我也跟一些领导打过了招呼,但那时我们表示先按程序来办,(办的过程)拖了一些时间。

到了2004年2月,相关部门批复同意筹备成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后,我们要办一系列手续,包括开会员大会、选举、设立账户、申请法人代码以及税务登记等等,这一系列手续搞到了5月份,所以到5月正式召开成立大会这件事受到了社会多方的关注,成立大会举办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南粤首家民间慈善社团诞生》,报道了恤孤助学促进会的成立。本地一家媒体头版头条的标题则是《苦跑41枚公章才成好事》,指的是筹备过程中用到的有效章,清点后是41枚,这里面有很多趣事就不讲了,当时的政策环境不一样,即便像我们这样的人都那么困难,当然我们也没有让别人干预,一开始就按程序,从最基层开始。现在注册容易一些。

当时(在恤孤助学促进会做什么的问题上)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资助的内容应该从现实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所以选择的是资助孤儿上学。

丨关于为什么资助孤儿上学

其实希望工程在广东第一次募捐时我就参加了,但我没有出面,而是让我们公司的团委书记把几百块钱交了,不要报我的名字。后来电视台报道,把我的名字给报出来了,当时几百块钱还是挺值钱的。紧接着,希望工程在广东搞一对一资助农村孤儿(羊城会亲),我每年都认捐资助,也被聘请当监察巡视员。后来有一次出去开会,晓红(现恤孤助学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葛晓红)跟我一起去开会,她当时是公司的一个处长,开完会我说我要去团省委,她问我什么事,我说我今年还要认一个小孩,她说她也要认,我们就一起去了。

那时候认捐一个孤儿是2200元,没有线上支付,信用卡也不能用,都是现金。我有准备,带了现金,晓红没有准备,掏不出钱来,我说不要紧,打电话叫司机,司机口袋有钱,他也认了一个。我们资助的这些孩子有些是从化的,有的在韶关,还有外地一些地方。寒暑假我有时候到他们家里去看他们,有时候把他们带到广州。因为看到他们家里很穷,就把他们带到广州,想让他们好好吃一顿,在饭店要了个房间,大鱼大肉。这一吃就坏了,他们的肠胃都不适应了。所以后来我就不敢这样做了,主要是买东西送到他们家里,大米、香肠等,让他们自己吃。

另外我当时是省政协委员,每个季度要去视察。有一次去视察少年犯管教所,一个房间有六个上下床,住二十四个人,看到那些小孩剃着光头在劳动,做那种红蓝白的大编织袋。我就问那小孩几岁了,什么地方人,什么文化,家里干什么的,什么时候出去的——他们都一一回答我,我再问出去以后干什么,没有人回答……

那时候,我不知道是谁在后面拽我的衣服,在我耳边说:你不要再问了,他们还要回来的。

我想,这些孩子没有文化、家里穷,肚子饿了怎么办,要不要偷,偷不到会不会抢?如果一个人因为饥饿去犯罪,这个社会有责任。

所以后来回来,我就说:贫穷是犯罪的土壤,失业是犯罪的后备军。 当时第一次发起人会议,我跟大家说,咱们这些人有的快换届退下来了,咱们自谋出路再创业吧。大家问做什么,我说搞慈善吧,帮孤儿上学,正好有位和我一样每年认捐农村孤儿的发起人也赞成,最后大家都赞成这个方向,由我负责筹备。

image.png
后来那些年,王颂汤走进那些困难的家庭里,看到一张张孩子的奖状。但读书对他们而言,依旧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个事。

丨关于看到的那些苦难和改变

成立以后,我们第一个去的是河源。

当时全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河源占了许多。我们那时去了之后发现(有的家庭)确实很困难,那时看到的一些地方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大家可能想不到。

2010年,我们去过一个地方,一个六岁的孤儿,我都还记得他的名字——他自己在空地上用石头砖头架个锅,自己捡柴火自己做饭。他母亲生了妹妹以后,因为精神病就走掉了。隔了一年多,他父亲生病,没有钱治,去世了。所以他和两岁的妹妹在一起。

那一年的除夕晚上,他两岁的妹妹掉在尿桶里淹死了,第二天这个男孩自己搬运妹妹的遗体到山里埋了,说是埋,一个孩子怎么埋,其实就是放在那里。所以我跟一些人说,咱们闭上眼睛想一下,大年初一冬天,一个男孩搬运妹妹的遗体往山里走,没有哀怨,没有眼泪,甚至没有叹息,只有绝望。他住在茅草棚里,睡在地上,连稻草都没有,没有床。

后来村里了解到这个情况,找了一位老太太来照顾他。那老太太我有照片,一看照片就知道肯定不止七十岁。当时老太太希望我们把小孩带走,可我们怎么带得走呢?后来我们帮小孩搞卫生、给他洗澡,还说我们会想办法帮忙,和当地政府沟通。

我一直跟踪这个小孩,还找了市里的领导一起去看望他,最后把他安排到广东的一所文武学校。这所学校是民办的,学校老板人很好,免收了小孩的费用。过程中我们也出了一些钱。连着几年我都一直在跟踪这个小孩。后来当地有人跟我讲,县长的哥哥收养了这个孩子,让我放心,不用老过问。

也就是说在当年,这些孩子面临的不只是生活困难,而是生存困难。像这样的小孩,如果没人管那就只能自生自灭了。

我们创会成立的宗旨,前半句是为社会善良的人们构建一个可信任的平台,协助他们实现帮助弱势群体的愿望。

后半句是让孤贫学生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有一个公平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和生活,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生的命运,不再重复祖辈的艰难人生,防止贫困代际传承。

前半句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可信任的平台,借助社会资源。后半句是目的,防止贫困代际传承。

 也就是说,初心是打造一个可信任的平台来凝聚社会的爱心,使命是防止贫困代际传承。

这么多年下来,我可以给你们举个例子。2009年去信宜,我们帮助了1500多个孤儿,其中有一个孩子在上高中,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身体不好,在使用柴火灶时晕倒,因失火被火烧死,最后剩下他和他妹妹。他原本想考大学,但看到家里的情况觉得很难想放弃,去打工供妹妹读书。当时我们去了,确定给他3000元资助,如果考上大学就全额发放,这样他就能安心备考,后来他考上了。

过了好几年,他给我来了封信,说他已经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了,现在分配在深圳的一所学校教书,当年我们给的3000元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现在他每月收入7000多元,3000元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而且他最近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志愿活动,找了女朋友,拍了照片给我看,结婚也告诉我,有时候他也会来参加我们的活动。那时他还和我联系,说他们有什么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

1295b3caa365538de51e63fae6a089a8.jpga8a8ceebcef2185f9359bdb1e6dccf69.jpgc7e8b4d953bf1fda39d3f5a6b1cfe22d.jpg

丨关于做慈善的态度和定位

有一次我们给孩子们发助学金,当地各个镇上同时做启动仪式,要我去一个最大的镇上讲话。那天我去了,台下坐着一两百个小孩,我跟他们讲:出生在贫困家庭不是你们自己的选择,你们是没有责任的,给你们一些帮助,这是你们的权利。所以不需要感谢,也不需要做任何承诺,只希望你们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最好还能记得在困难的童年,这个社会曾经帮助过你们。所以请不要伤害这个社会。 

讲完之后,有个高年级的孩子,一个女生,有一米六高,举手。

我以为是当地安排要表示感谢。结果不是,她上来抱着我猛哭。

后来我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说“当初要我申请这个助学金,觉得很丢脸,不想申请,但村干部一定要自己申请,这次你们来发奖金,也不好意思去领,村干部还到家里拉自己去,但听了你(王颂汤)话,很想哭,只是没有那个同学的勇气跑到台上去哭一场。

这些孩子的困境不仅是经济上的,在心理上也是困境群体,所以对他们一定要非常平等地尊重。

我们每次安排助学都要挨家挨户去调查,规定得很细。比如小孩个子矮,不要居高临下地和他讲话,要蹲下来,和他眼睛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表现出一种平等的态度。我们给他们的这些帮助,实际上是他们应有的权利。

丨怎么看资助的成效

我们是只管播种,不问收成。我们没有资格改变别人的命运,不要把我们自己想得那么强大、那么伟大。不要想着我做了这些事改变多少孩子的命运,没这回事,根本的还是靠他们自己。所以每个受助的学生都会收到一封信,里面写: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现在的处境,而是朝哪个方向走。

我们资助的孩子到现在为止有37614个(截止至2023年10月),不可能个个都很好。我跟大家讲:我们资助的孩子已经失去了昨天,如果再失去今天,他们的明天会怎么样,如果社会出现阶层固化贫困代际传承的话我们这个社会会怎么样,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过去,但有责任帮助他们改变现在,给他们一个争取未来的机会和希望。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给他们一个机会和希望。

至于以后会怎么样,我们很难知道,而且我们给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

你们不一定都清楚,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了,但不是不收钱了。我们会组织了两年的调查,我又和一些家属联系做了三年的调查,怎么可能不收钱呢?实际上还有七八种费用,比如校服费、伙食费、住宿费、课外读物费、保险费等等,费用在1500到2000元之间。

义务教育是免了学费,但其他费用免不了,还不断上涨。比如伙食费,义务教育阶段定价一个月400元,到了高中起码800元至1000多元。我们4500元资助一个学生,是三年六个学期的,一个学期是750元,所以我们所做的是很小的帮助,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鼓励,给一点帮助,真的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

但作为我们自己来说,是尽了努力了,因为我们的标准也是从3000元提到4500元。

丨关于资助标准的“矛盾”

这些年物价涨了多少,但我们(的资助标准)之前一直是3000元没动过,2019年下了决心提到4500元。

我也有跟大家讲,我很想再提高标准,但不敢,为什么呢?

比如现在资助1000个孩子,要是450万,我们募到了,那1000个孩子都获得了机会和希望;如果提高到6000元,还是有1000个孩子需要资助,就要600万元。我们可能还是筹到原来那么多钱,也可能募到的钱比原来更少,这时有的孩子就没办法资助了。

这很矛盾。

一个学期750元确实能起一点作用,但不要夸大,不要把我们做的事情夸张到不符合实际的程度。

7d1bbd9c830a1deee6a730bec1e2ecd8.png
但每一点善意,都是照亮这些孩子的关键。点击《他用自己的今天,换孩子们的明天》可了解王颂汤相关报道。

丨关于重症贫童项目的故事

生病的小孩也是需要帮助的。

2012年的一个周末,一个媒体记者打电话给我,说医院里出了个事,让我去帮忙。我去了之后了解到是一个深圳的务工人员,他太太有精神病,他带着两岁的儿子来看病,他孩子是先天性足内翻,要动好几次手术,要好多年,医生说第一次手术需要7万元,交了钱就可以住下来。

但他听后抱着儿子从最高层七楼跳下来了。家里老婆患精神疾病,小孩一次手术就要7万元,他绝望了。当时现场的人跟我讲,大人当场死了,小孩抢救时发现着地的时候,他把儿子抱在怀里缓冲了一下,就是说他在最后时刻是想保护自己的小孩。 

所以我当时跟大家讲,7万元要了两条人命。如果他知道哪里有可能帮助他的话,他就不一定会这样做了。我觉得,要建设和谐社会、幸福广东,要让不幸福的人减少不幸福,首先要让最不幸福的人不要绝望。在这之前我们陆续帮助一些小孩治病,大概帮助了十四个,过程比较零碎。但这次事件之后,我们向理事会建议,除了助学项目外,增加一个帮助重症贫童的项目。这里强调是重症且贫困家庭。如果自身有能力,我们不会帮忙。

2012年,我们帮助了40个小孩,花费105万元,人均2.6万元。 今年(2023年)我们帮助的孩子达到528个,花费631万,人均1.19万元。可以看出,求助人数增长幅度远超我们募集到的资金,人均费用从26000多元降到11900元,没办法,只能讲,大家共同分担。

现在比如白血病、地贫等,很多都需要移植。医院要求押金25万到30万,移植前要降低免疫力避免排斥,这个过程很容易感染。比如一个孩子要做8次化疗,做了5次感染了,25万到30万押金就没了,第6次化疗就没钱了。我们对病童救助属于应急性的,无法全包。像白血病等疾病,顺利治好至少需要50万,我们不可能为一个孩子承担50万,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只是应急救助,一个疗程结束,下一个疗程如果缺2万块钱,我们会帮忙,再往后就需要孩子家庭自己想办法了。

丨关于好事做好

我们的助学属于基础性扶困,重症贫童项目属于应急性救济。

慈善领域很多,我们选择了这两个细分领域。

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专业要求,我们要有工匠精神,做好做精做极致。

我们协会有八个基本点,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好事做好。如果你什么都想做,你做不好的,你一定要很专业才能做好。

我们在助学方面非常精准,37614个小孩没有发现搞错的,十九年,没搞错;病童更是这样,我们每周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包括申请资格所需材料。申请人的来源一是主流媒体报道,媒体不能造假;二是医院推荐,医院也不能作假。两家推荐后,我们让申请人填表、签承诺书、提交资料,然后进行了解和调查,每周下午三点审批,最后把钱给申请人,并公布申请表,申请人在医院的情况也有照片,手续完备。

我们没有公布整套材料,因为涉及隐私问题,公布小孩照片时脸部也做了模糊处理。如果有怀疑,可以找我们查看治疗图,我们的制度和程序是很完整的。

到目前(2023年)为止,我们帮助了4615个小孩治病,没有发现错误。

慈善事业还有很多,我们忙不过来,但还是开展了体育支教、艺术支教等项目。艺术支教已经开展了11年,每年至少投入100万,资金来自一个女装品牌;我们还开展体育支教,如游泳训练。因为夏天容易发生溺亡事故,我们和香港游泳教师总会以及华师体育学院合作,使用移动式充气游泳池训练孩子救生意识和技能,还改造体育设备,如篮球场等,以及改造电脑室、图书室等具有支教性质的设施。

1725429649792044344.jpg
给乡村孩子普及水安全。点击
《粤港澳大湾区校社联动,探讨水上安全教育如何进乡村》可了解背后故事。

丨关于孩子真实的心声

我们主要有助学、病童救助和成长关怀三个方面,成长关怀包括平时慰问,如中秋慰问。我们已经开展了13年,给他们送月饼、灯笼等。2013年我去慰问时,给每个小孩准备一盒月饼,小孩不敢打开也不吃,说从来没吃过,要拿回去和爷爷奶奶一起吃。

从第二次开始,我们除了准备一盒月饼外,还准备一些现场吃的月饼。

你不去现场,是想象不到困难孩子的真实生存状态的。我们每次活动后会随机问一些问题,前些年,问一个初中女孩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的回答让人意想不到——她沉默了,低着头,流着泪小声说想吃一顿饱饭。你能想到吗,不是天天吃饱饭,是一顿饱饭。我跟志愿者讲,你们没这个体会,我有这个体会,在贫困的时候吃树叶。我们还问过一个高中男孩理想是什么,他两手一摊,说家里情况你们都看到了,我能有理想吗? 

一个人可以失去很多,但是不能失去希望,如果年轻一代很多人连希望都失去那就不好了。你可以现在没那么多钱,可以没那么好的生活,买不起一些东西,没关系,你还有希望继续努力。但你希望都没有了,如果年轻一代这样,那我们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一个国家要繁荣发展,总要有一些人在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就像打仗,一个指挥员喊大家往前冲,这是一种做法;还有一种,是让大家跟我一起往前冲——你说我们需要哪一种?我们需要一种精神,以此解决我们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

丨关于光是说明天会更好是没用的

急难愁盼是什么?生病明天停药是不是急难愁盼、后天开学要交钱没钱是不是、家里没吃的我愁不愁、房子漏水没钱修等盼不盼——我这是随便说,但总的来说,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做的好才是真的好,那些心灵鸡汤说也可以,但要看场合,说多了没用,人家还反感。

就像重症贫童,你给他钱,2万元,可以资助下一个疗程;但如果你不给他钱,跟他说明天会更美好,不是骗他们吗,他不把你赶走就不错了:“我这样还怎么好”。

所以我们要做实实在在的帮助,给有需要的人解决一些符合实际的困难,能帮到什么程度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我已经尽了努力,人家也觉得你尽了努力。

有些病童,或许是治不好,像铭仔,但我们还在资助,为什么,这是不是浪费?不是!因为我要对这个孩子,对这个家庭,对这个社会有个交代,我们尽了一切的努力了。如果他最后离开,不会埋怨我们这个社会,而且很多病童帮助了之后,会反馈回来。

4190ed95580464f59e62890e02abec9e.jpg
王颂汤和铭仔。点击
《新年第一天,广州罕见病遗腹子铭仔吃上天价特效药》可了解他们的故事。

丨关于善意的循环

比如说有个早产的双胞胎,社会帮,我们也帮,最后两个都不幸去世了。他父亲来找我,给了我四万多块钱,说是没花完的钱。我问他,你不是还欠着债吗,他说这是大家帮忙救孩子的钱,孩子没了,这钱不该留,他自己会去打工还债。

还有一个孩子,眼睛长瘤,很严重,我们还是帮,最后医生跟家长协商,还是回家吧,当时那个照片很可怕,像两串紫葡萄,回家两个月就去世了。他家很穷,有个哥哥,我们就帮他哥哥上学。一年后,他父亲写信说自己在开吊车,不再申请资助儿子上学了。

我还遇到很多类似的事。 还有个人,我们给了他三万块,没用完,要转给同地方的另一个人。这些都是底层的人,很善良。

我们有个环卫工是捐赠人,每年扫地捡的零钱、别人给的红包,捡破烂卖的钱,都捐给我们了,拿到桌上全是零钱,积攒一定程度就跑来捐,实际她自己生活也困难,是湛江来广州打工的,觉得自己是没文化吃了亏,现在有点钱,想资助小孩读书。

丨关于公益组织的自我定位

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三个自我定位:

第一,做现代慈善理念的传播者,我们的做法起到了这个作用; 

第二,做现代慈善行为的服务者,捐款人给我们钱,我们为他们服务。我们内部一再讲,这些钱在法律上是属于我们会的,从终极意义讲,不是属于我们会的,是捐赠人委托我们管理和使用的,是属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我们是为他们服务的,你捐了钱要帮生病的小孩,我拿去帮; 

第三,做现代慈善事业的探索者。我们去年(2022年)数了一下,恤孤助学促进会有13项做法走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前面,比如审计,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了,政策是好几年后才要求。2008年,我们请了全国最大的审计公司,审计完后他们就给我们捐钱,还动员会计师协会的会员捐,人民日报报道了此事,标题是——《看,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我们的办会原则是依法办会、诚信办会、透明办会、节约办会。

你要依法,因为慈善不允许乱来;

你要诚信,因为如果慈善都污染了,那还有净土吗?

但你说诚信人家怎么知道,你就要透明,什么都公布。我们宁可公布而暴露自己缺点不足,也不愿意隐瞒而失去改进机会,一个真正的慈善组织应有这样的担当,这份底气。

因为中国慈善起步晚,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差别大,传统慈善按照费孝通的讲法,是帮助熟人,比如家人、亲人、宗族、同学、老乡,我们现在要帮助不认识的确实困难的人群。你说三万七千多个小孩,我哪认得,四千六百一十五个病童都不认识——现在是认识了一些——这就是从社会意义上的帮助。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好事做好。慈善是个好事,但好事也可能做成坏事,所以要坚持好事要做好,只做有能力做的好事,不做没有把握做的好事。所以有些捐款我是不要的,比如汶川地震后有人要捐几千万建康复医院,我不要,我没这本事,几千万最后搞不成那不是浪费资源吗。

我们到目前为止都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做事——做一件成一件,我们从不提倡做大,只想做好,好了以后也可能会自然增大,不增大也没关系,我没做坏事。

如果贪大,特别商业领域里边,因为我以前在商业领域搞了四十年了,你看有的企业不就是因为贪大,投资超过本身风险承受能力,资产负债率高破产了吗。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只求好不求大,实实在在做点事,至于人家怎么评价那是人家的事情,我们没有个人的追求,但是我们做得很干净,你看我们成立大会就宣布四项承诺:所有捐赠款物用于公益慈善,所有财务全部公开,协会领导不领报酬,放弃按规定提百分之十管理费。

所以后来有个全国调查公司做慈善组织调查报告发布会,很多媒体参加,说调查下来,幸亏还有一家广东恤孤助学促进会什么都公布。

成立大会上我们有一句话,当诚信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的时候,诚信就是民间慈善团体的生命。

作为一个民间慈善团体,这个方向要对头,你选的资助对象的确是社会里最需要支持的。 一个要自己要干净,我刚才讲四项承诺,我们一成立的时候,我们的财务会计制度上就设了红线了,没有三公消费的,没有招待费用。那么有时候有人过来好像很难不吃饭不行吧,已经谈到一点多钟了,又是外边来的,那么谁接待谁自己掏钱。

这些年,我们开了九十几次代表大会、理事会,没有请大家吃过一个饭,都是过了吃饭时间了,说大家再忍一忍啊,很快的就让回家吃了啊,那愿意留下来自己掏钱,小会更多,不知道多少志愿者工作人员开了多少次协调会了,因为大家做志愿者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我晚上七点到办公室,十几个人开会,自己带着吃的,一边吃,一边开会,没有给过饭盒,当然办公室有水,茶叶我可以自己提供,所以其实我们是很干净。

我们筹款主要靠自己,动员社会支持。社会怎么支持?首先人家要知道你、了解你、相信你,还有点能力想做好事,给你钱,或做志愿者。我们现在有四千六百多个志愿者,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大家都来做好事。

这其中的关键是要自己站得住脚。

我们没有办法跟有些慈善组织比,人家口袋里钱很多是吧?我们在我们能够活动的范围内,尽量把好事做好,尽自己的这份心,能做多少算多少。

成立到现在(2023年),我们被报道了两千七百多次,我跟媒体朋友讲,我们的声音很小,一场活动不就是五百多人,我讲话多少人听到,五百多人,听到最多什么时候,音乐会,星海音乐厅办慈善音乐会,我讲话1千多人听到。

但你们媒体报道就放大了这些孩子求助的声音,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

丨关于慈善这个职业

也是2023年那一年,在另一次采访中,王颂汤和记者提到了关于慈善行业的看法。很多人问,到底怎么才可以把慈善事业做好,技术层面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王颂汤这一辈的公益人中可以看得出来,慈善事业的基底应当是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一切行动的风向标都是视乎最终能不能给他人带来一丝的支持,一切行动的内驱力都源自一份共情,而不是所谓的“项目”和“资方”,所有的社会工作手法或项目设计能力,都离不开使命和愿景。所以,在王颂汤看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不同,慈善的灵魂永远是“诚信”和“精准”。他经常对恤孤助学会的伙伴们讲,“慈善不是简单求温饱的就业,也不是向上求发展的职业,而是一个助人的事业。追求个人好的生活没有错,但是不能以此为初衷来做慈善”。捐赠不能看动机,但慈善组织发展必须看本心。

在那一次采访的最后,王颂汤朗诵了马克思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又想到这位老人八十多岁依旧为着一群素不相识,但陷入困境的孩子而奔走筹款,在场听者颇为动容。很少人知道,虽然大家都以“老会长”称呼王颂汤,但实际上,那时的王颂汤只是恤孤助学促进会里一个普通的志愿者。2017年,他就已经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接力棒交给“年轻人”,那时,他说:“今天还在的创会老人,郑重地把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这面旗帜交给新一代各位,你们要让这面纤尘未染但浸润着汗水泪水的旗帜继续在道德高地上飘扬!”当然,作为志愿者,他也还没停下脚步,他也说道:“我还是志愿者,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把自己的人生句号画好,用对人民的爱支配自己的一生。”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林琳 实习生:张子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欣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