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4人来自广东高校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其中,广东高校一共有4人当选。

7c73ab7627ce994617c6a280d07af73.jpg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

率领团队制定鼻咽癌诊疗“国际标准”

59岁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鼻咽癌放疗专家马骏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

目前我国大多数肿瘤的诊疗主要参考国外的权威指南,但是在鼻咽癌诊疗领域,“国际标准”却是由中国学者领衔制定的,今年59岁的中科院新晋院士、著名鼻咽癌放疗专家马骏正是“领跑者”之一

鼻咽癌是发生在鼻咽部的一种癌变,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环境、饮食和遗传等因素引起。鼻咽癌在我国发病率高,病例占世界47%,而华南地区发病率是世界的20倍。从医三十多年的马骏长期致力于提升鼻咽癌疗效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他率领团队发布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

“提升鼻咽癌抗癌疗效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这块‘拼图’,我们已完成近八成。未来五年我们会全力补上最后的两块。”在今年的一次采访中,马骏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表示,沿着目前的技术路线前进,未来五年有望啃下放射性脑病、声带嘶哑等“硬骨头”,实现中国几代鼻咽癌专家“让患者活得更久更好”的愿望。

2021年,由马骏牵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共同完成的鼻咽癌国际指南,着重关注于精准放化综合治疗的实现这一当今鼻咽癌领域的焦点难点问题。这是在医学领域首个由中国学者及学术组织领导制定的国际循证指南,实现了我国肿瘤学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马骏团队的相关研究还促成了目前全球肿瘤临床诊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NCCN指南大幅修改局部晚期鼻咽癌,9项研究写入了美国权威教科书,并为临床医学排名第二的Lancet(《柳叶刀》)撰写了系统性综述,是该杂志1823年创刊以来首次由中国内地学者针对一个疾病做的综述。上述成果标志着中国鼻咽癌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位临床医生出身的医学科学家始终把患者的需要作为临床科研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作为鼻咽癌防治科普工作的热心参与者,马骏先后两次主讲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向公众介绍鼻咽癌防治的知识。

今年10月,在由广东省卫健委、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抗癌协会联合广州日报推出的“广东省肿瘤防治科普大讲堂暨义诊活动”上,马骏提醒鼻咽癌高危人群要每年定期检查EB病毒抗体,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居住在鼻咽癌高发地区、有肿瘤家族史、EB病毒携带者以及长期有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人群

(有关马骏的更多报道→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1/22/SF1110511296de1fcf13de426c8c1744.html?vTime=28344218

□ 华南理工大学韩恩厚院士:

自主研发防腐蚀技术,破解世界级腐蚀难题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恩厚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61岁的韩恩厚是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兼职高级访问学者,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院长、(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亚澳非区域办公室负责人、Corrosion Reviews主编。

神舟十三号在太空飞行,如何抵挡太空环境腐蚀?核电站如何“强健体魄”,实现长期安全服役?埋地管道“长龙”,如何能做到百年安好?这些都与韩恩厚的工作密不可分。他长期从事腐蚀机理、耐腐蚀材料、腐蚀控制技术、工程结构与装备腐蚀服役安全评定与剩余寿命评估研究与应用。他研发出多种腐蚀控制与服役安全评定技术,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电网、船舶、汽车、航天、海洋等多领域应用。

韩恩厚曾三次担任国家973腐蚀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负责人等,目前正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等。他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6年获惠特尼奖,2019年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2021年获钱三强科技奖。韩恩厚还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津贴等多项荣誉奖励。

□ 广州大学邢锋院士: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第二位院士

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邢锋,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今年57岁的邢锋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曾先后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广东省教育工委副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广州航海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2023年9月邢锋任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根据广州大学官方网站消息,邢锋现兼任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ACI(美国混凝土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邢锋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邢锋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邢锋也成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第二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第一位院士是周福霖,他于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

深大建校40年以来首位本校产生的院士

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深大建校40年以来首位本校产生的院士,也是深圳本土产生的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出生于1965年,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清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深圳大学成为广东唯一一所书记、校长“双院士”的大学,这在全国也并不多见。

李清泉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

李清泉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创新理论和自主装备研究,该领域是测绘、土木、信息等学科融合的国际学术前沿。针对变形测量面临的“测快、测全、测准”挑战,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方法,在瞬时变形、表观变形和内部变形测量技术上取得开创性突破,发明研制公路、铁路、地铁、市政、水利等行业自主测量装备,研究成果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实现装备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和出口海外,引领学科创新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跨越,确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服务青藏铁路、冬奥会速滑馆、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

李清泉现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城市信息学会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Urban Informatics期刊亚太地区主编。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省部级/一级学会一等奖多项和国际移动测量杰出贡献奖等。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项,主编参编标准规范7部,出版本领域首部中英文专著《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等著作7部。李清泉还入选了斯坦福大学“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任珊珊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部分图片来源于各高校网站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任珊珊
更多文章
苏琬茜
更多文章
林霞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