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5年无轨电车开始筹建,到2025年,广州公交已走过110年的峥嵘岁月。百年公交,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记忆。
早期的“火柴盒”道奇车。
20世纪70年代,行驶在沿江路的1路车。
20世纪80年代的“通道车”。
20世纪90年代,行驶在北京南路的1路车。
20世纪90年代的东山总站。
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近期市内公交线路也先后作出优化调整,为市民游客出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中,有不少“活化石”式的线路,开通多年仍在服务市民——1路公交车自1952年开通,穿越老城区的骑楼街巷;14路线是全市第一条贯通“河南河北”的过江公交线路,是老广心中的“城市纵贯线”。这些流动的“时光胶囊”,用不变的车轮丈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
1路线途经广州电影院、艳芳照相馆等“约会胜地”,是广州街坊最爱的“拍拖线路”。
车长黄永泉和1路线有着很深的缘分。
1路 广州公交的“老大哥”
线路ID:
1952年9月8日,“火柴盒”道奇车轰隆隆的引擎启动声划破清晨的宁静,广州公交1路线正式启程。作为广州公交的“老大哥”,1路线不仅是广州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一代代广州市民的亲密伙伴。目前,该线路总站为东山(署前路)总站和芳村花园南门总站。
采访中,车长黄永泉对1路线的历史如数家珍——1952年9月8日,1路线正式启程。开行之初,1路线往返于东山和黄沙两地。此后行车线路历经多次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广州地铁1号线建设,1路车行驶路线曾调整为东山总站至如意坊总站,地铁1号线竣工后迁回黄沙。2003年,1路线穿过珠江隧道,行驶路线延伸至芳村花园。自2012年6月起,该线路总站调整为东山(署前路)总站和芳村花园南门总站,一直延续至今。
黄永泉说,1路线刚开通的时候,市民常常搭乘该线路领略广州“外滩”长堤一带的喧闹繁华,眺望珠江两岸美景,到南方大厦消费购物。1路车途经的广州电影院、大三元酒家、艳芳照相馆等都是当时的“约会胜地”,它如同“鹊桥”一般,撮合了不少广州街坊的美好姻缘。
黄永泉和1路线有着很深的缘分,他的父亲曾是1路车的公交司机。从小,他就喜欢在放学后和节假日坐上父亲驾驶的公交车“游车河”。“觉得爸爸开车好有型,当年我很喜欢坐通道车,车中间有个圆盘,转弯时会动,我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黄永泉说,玩着玩着,长大后当一名公交司机就成了自己的理想。
黄永泉1991年正式入行,从当售票员做起,后来当上了15路线的公交司机,2010年因工作调动开上了1路车。聊起第一天上班的情景,黄永泉记忆犹新,“上5点半的早班凌晨4点多就要出门,下午2点左右换班。那天我觉得自己不想下班,还想继续开。”
黄永泉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坐公交的市民很多,“总站基本就排长队了,开出3个站就很拥挤了。”黄永泉记得当时每辆车都会配备两名售票员,车票每张0.2元,晚上下班时,光他一个人收到的票款就有500元。
彼时,1路车单程需时1小时10分左右,黄永泉对各站点十分熟悉,经常将沿途的红色景点如海珠广场、农讲所、烈士陵园等推介给外地游客,“希望他们多去打卡,多看看广州”。2020年6月,1路线与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跨界融合、联动共建,推出“红棉公交”主题巴士,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移动宣传堡垒。据悉,该线路为广州市首批“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无论是“前门上车,后门下车”还是“无人售票”,每次公交发展变革,1路线都是首批试点线路。从货车改装的“火柴盒”道奇车到铰链式通道车,到LPG、LNG新能源公交车和如今的纯电新能源公交车,1路线为市民提供的出行服务从未间断。
14路线长期开展友爱志愿服务。
14路线总站稳居广卫路“头位”。
14路 全市首条过江公交线路
线路ID:
20世纪50年代,海珠桥复通,14路是当时全市第一条贯通“河南河北”的过江公交。该线路贯穿越秀区和海珠区,全程19.5公里,已服务市民70余年。目前,该线路总站为广卫路总站和赤沙(广东财经大学)总站。
70多年来,停靠在广卫路的公交线路来来往往,调整撤改不断变化,但至今14路线总站仍稳居这条马路的“头位”,从来没变。
罗胜,原14路线车长,驾驶该线路公交18年。据他回忆,他是1985年10月到14路线工作的,公交总站就在中山大学和广卫路。当时他从乘务员做起,上早班的话凌晨4点多就要到站领票、搞卫生。那时候的公交是“三门车”,分为前门、中门和后门。每趟车配3名乘务员,每人守一个门,负责售票和查月票。因为客流量大,3名售票员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刚开始催乘客买票还会脸红。”罗胜记得,最早期的车票是5分钱,后来涨价到0.1元。到1996年全面推行无人售票时,车票每张0.5元。
罗胜后来学车,成了车长,感觉“自己很威风,但责任很大”。老式公交没空调,驾驶室的挡风玻璃会打开通风。彼时驾驶室内还有一个凸起的发动机舱,车辆开动时散发着热气。“天热时开车,全身都是汗,衣服上都是盐分留下的白色印子。天冷时风大,也觉得很冷。”罗胜说。
“14路还是一条充满军民鱼水情的线路。”罗胜说。原来,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14路线行经地段的有关部队积极参与运营服务。军人们在空余时间来到总站,协助站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搞卫生。“印象最深的有一年的夏天,车厢里热得像蒸笼。一群军人来帮我们清洁车厢,看着他们的汗水不断地滴到地板上,让我很感动。”罗胜说。
作为市民往来“河南”“河北”的首选线路,14路线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广州人的成长。罗胜的成长,也和14路紧密相连。在“南来北往”中,他和常年坐车的乘客成了朋友,情谊一直延续,“有的乘客坐这趟车上班坐了几十年,退休后还会找我喝茶小聚。”
2016年,14路线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车长温汝宏是见证者之一。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颇为感慨:“车长们深受鼓舞,大家不满足于现有的荣誉,要持续做先锋。”2020年,温汝宏带头发起“这厢有礼”优质服务活动,主动对上车乘客使用服务敬语,指导其他车长按标准执行,打造暖心车厢。“这厢有礼”在14路线取得示范效应,其他线路紧随其后进行推广。
被市民昵称为“四方头”的低碳电车在107路投入使用。
107路在承担日常公交运营任务的同时,积极充当文化传播使者。
107路 被太阳“追着跑”的公交
线路ID:
107路开通于1984年,早期线路往返于中山八路和东山口之间。目前,该线路总站为中山八路总站和花城广场西总站,全程约11.8公里,线路贯穿荔湾区、越秀区和天河区,连接市内多个繁华商圈和知名景点,并与地铁1号、2号、3号、5号等地铁线路交会。
梁志忠是107路线的车长,和107路结缘,与他小时候喜欢坐“辫子车”的“爱好”有关。2001年,梁志忠报考电车公司并被录取,握上了无轨电车的方向盘,实现了小时的梦想。
梁志忠回忆,107路起初往返于中山八路和东山口之间,途经多个商业街区和旅游地标,服务面广、客流量大。线路全长7公里,配了30多台车,每3分钟就会发一班车。梁志忠当上107路线车长时,开的是比较新的电车车型,环保、噪声小,但依然没有空调,只配了风扇。“夏天更辛苦些,107路是东西走向的,早上从中山八去东山,会被太阳晒;下午从东山去中山八,还是很晒。我们时常开玩笑,说‘太阳追着公交跑’。为了降温,我们会把打湿后的大毛巾盖在仪表盘上。”
时代变迁,电车不断升级,如今107路的配车为混合车型,有带“辫子”的无轨电车、纯电动车,也有双层巴士,其中双层巴士时尚摩登而且视野极佳,广受乘客欢迎。
有一件事,让梁志忠印象深刻。当时是新春佳节,一对老年乘客特意搭乘107路为他们送红包,“他们说我们的服务让他们感到温暖,送红包是为了表示感谢。这让我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在107路,好人好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2015年,车长李友银救助了一名突发心脏病的乘客;2016年,车长陈维辉护送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婆婆回家……“这些事例太多了,说不完。”梁志忠说。
先进线路,是107路的耀眼“光环”。从开通之日起,107路就走在公交行业的前沿,秉持“真诚待客、用心服务”的理念,获得乘客的广泛认同与支持。这条线路不仅获得多项荣誉,还是全国首条无人售票电车线路、首条音乐车厢公交线路,而且还培育了众多先进人物。
多年来,107路在承担日常公交运营任务的同时,积极充当文化传播使者,先后参与“文明出行专线”“公交阅读专线”“107广府文化导赏专线”“党建主题车厢”“红领巾巴士大学堂”“双喜掂车”婚庆专线等多个品牌活动,将文化、旅游、研学融入公交服务,推动公交向“新文旅”方向发展。
“我们都为能在107路服务感到光荣和自豪。”梁志忠说,“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开车’,而是在每一段旅程中,把责任、温度和城市的面貌传递给每一位乘客。”
1960年9月30日,无轨电车1路首批无轨电车从越秀山脚开出。
101路前身为无轨电车1路。目前该线路优化调整后的行驶路线为机场路至海印桥总站。
101路 广州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
线路ID:
101路为广州公交集团下属巴士集团有限公司线路,前身为无轨电车1路。1960年9月30日,无轨电车1路首批无轨电车从越秀山脚开出。该线路不仅是广州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也是华南地区首条无轨电车线路。1986年,该线路更名为101路。目前,该线路优化调整后的行驶路线为机场路至海印桥总站。
巴士集团电车分公司内勤管理人员廖仲文曾是101路公交的车长。作为一名“80后”,他对无轨电车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小时候,每到周末,最期待的就是和父母坐‘辫子车’101路去沿线的越秀公园、东山湖公园玩,去北京路逛街。这份童年的快乐,留在我记忆深处。”廖仲文说,正因如此,当看到电车公司的招聘信息时,他立即行动,经面试和考核成为101路的车长。
“我入行的时候,101路的公交车是没空调的,每天的客流量都很大。”回忆起担任车长的那段岁月,廖仲文记忆最深的是和乘客之间的点滴互动。他记得有一位小乘客,车长们都喜欢称他“小胖”。“小胖”经常独自乘车上学,他时不时关心照应一下。时间久了,他和“小胖”成了“老朋友”。后来,廖仲文发现“小胖”有一阵子没来坐车了,打听后才知道“小胖”去了别的学校,不再坐这趟车。廖仲文说,当时他觉得有点失落。
作为101路的一员,廖仲文感到“非常荣幸,也很幸福”。这份幸福感不仅源于线路的历史荣光,也来自行驶在这条路线上遇见的点点滴滴。“对我来说,公交载满了温暖人心的故事。”廖仲文说。
据廖仲文介绍,作为首条无轨电车线路,101路的车型从最初的单卡车更新至大通道铰链车,再到如今的环保电车,车型不断迭代升级,驾驶员有了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乘客的乘坐体验也更好。据了解,101路最初行驶路线为越秀公园至大东门,优化调整后的行驶路线为机场路至海印桥总站。从海印桥总站出发,途经星之光电器城、白云路、越秀南路、文明路、大南路等地,为市民游客提供出行便利。
101路不仅是公共交通工具,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021年,依托林则徐纪念园禁毒教育基地的优势,101路开展禁毒宣传“进公交”活动,推出越秀区首条“禁毒专线”,打造移动式毒品预防教育阵地。2022年,该线路以“广州电车”老字号品牌为依托,打造“广东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研学专线。2024年,101路上线音乐艺术休闲体验巴士,融入“音乐艺术”“户外露营”两大潮流元素,打造“流动音乐车厢”。
如今的101路,不仅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成为传播文化、展现城市风貌的独特窗口。
这些公交线路,“穿越”时光
5路
5路公交车诞生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首批开通的公交线路之一。
早期的5路车行驶路线为流花桥至黄沙,流花桥位于现在的解放北路、流花路附近,是当时广州北部郊区进入老城区的“门户”,5路线在此启程。改革开放后,一波又一波的省外务工人员到广州打拼,广州火车站是他们停留的第一处“落脚点”。当时5路线北边的总站旁是省汽车站,不少旅客抵达广州后便会坐上5路线,开启在这座城市奋斗打拼的征程。
5路线车长黄忠礼说,当时在总站上客,车门旁总是挤满乘客,乘客间不时有摩擦或口角。1986年,5路线三个标兵车组和沿线12个单位共同发起“友爱在车厢”活动,掀起文明互助新风尚。“2021年,我带头发起‘这厢有礼’优质服务活动,车长主动使用敬语和手势向乘客问好,是‘友爱在车厢’的‘升级版’。”黄忠礼说。
11路
11路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首批开通的公交线路之一,也是第一条获得市区编码“身份”的郊区线路。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有12条市区公交线、4条郊区公交线。郊区线中的东北郊线“沙河—文德路”是11路线的前身。在老一辈沙河村民眼中,东北郊线是一条连接郊区和市中心的公交线,进城回乡全靠它。
随着广州城区的不断扩张,郊区公交线越来越多,东北郊线改称“沙河线”,起止点不变。1953年,沙河线“升级”为获得编码的11路线,该线路仍按原沙河线行驶。
11路先后经历了数次调整变迁:20世纪70年代,11路整合榕树头线,从东山至同和,分出32路(沙河至同和)后调整为越秀中至沙河;20世纪80年代,11路起止点为天平架至越秀中;2003年~2007年,11路起止点改为天平架至珠江泳场;2007年~2016年,11路起止点为天平架至海琴湾;2016年至今,11路起止点为广州火车东站至大元帅府。
2路
2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首批开通的公交线路之一,是连接荔湾和越秀两个老城区的“移动桥梁”。
自1952年开通至今,2路线历经数次调整。1986年以前,2路往返于如意坊和东风五路(今东风东路)。1986年后,2路调整行经路线,往返于市三宫(逢源路)和豪贤路。目前,2路行经路线为泮塘至锦城花园(东风东),线路全长11.7公里,途经荔枝湾、永庆坊、上下九步行街、中山纪念堂、广东大厦等地。
521路
521路于1993年开通,总站为凰岗和石溪,穿行于白云区、荔湾区、越秀区和海珠区,全程18.1公里。该线路途经陈家祠、华林寺、上下九步行街等景点,集通勤、旅游和休闲于一体。
多年来,521路的站点设置随城市建设、市民出行需求不断调整,车辆也从传统燃油车逐步更新为新能源车。此外,521路还拓展如约业务,推出18条个性定制路线。截至目前,已开行4897趟如约定制班次,服务超14万人次。
233路
233路线开通于1985年,线路起止站为广州火车东站总站和滘口客运站总站。该线路宛如一条纽带,串联两大重要交通枢纽,为市民和旅客出行提供极大便利。早期,233路线路布局与站点设置主要为满足当时城市东西向的基础出行需求。随着城区范围的持续扩大,233路新增并微调部分站点。
总策划 伦少斌 胡巧娟
统筹执行 李月婷 吴瑕
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庄昭生 刘如 李炎 陈文峰 李咏妍 江庆新 潘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