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走基层 看作风|广州荔湾:您别动,我们来!患者在家“住院”有“医”靠
2025-07-03 09:32:13
广州日报新花城


100岁的孙婆婆,因两次髋关节骨折手术失去了行动能力,在家卧床五年。肌肉萎缩、下肢水肿、褥疮多发……反复住院治疗带来的经济和陪护压力,让她的家庭不堪重负。如果不住院,出现健康状况,又该如何获得治疗和护理?

2024年以来,广州荔湾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健康需求,深入开展“百医护老”党旗红惠民工程。石围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石围塘社卫中心”)在荔湾区卫生健康局“一中心一品牌”的部署下,推进“在家‘住院’有‘医’靠”民生实事项目。该中心创新学科协作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切实打通基层医疗的最后1米。这一民生举措,为孙婆婆这样因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而居家,但又需要连续治疗的老人,解决了就医大难题,提供了稳稳的“医靠”。


把“会诊厅”搬到“群众家”

6月的一个星期一,广州荔湾区石围塘社卫中心副主任蔡贞香按照惯例来到辖区居民孙婆婆的家。和她一同前往的还有来自护理科、康复理疗科的两位护士。孙婆婆的家在逸彩新世界小区,去的路不远,从社卫中心出发,蔡贞香和同事们坐电瓶车几分钟就到了,然后拎着银色小药箱、拖着装有理疗设备的红色小拖箱上了楼。前几天,孙婆婆不小心从床边滑了下去,头部和手部轻微摔伤,加上常年卧床带来的褥疮、疥疮,都要在这次上门中处理。

“蔡医生,您又来了!”孙婆婆的儿子梁先生热情开门。随后,三位医护人员来到孙婆婆的房间,健康检查、伤口护理、艾温、针疗……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母亲100岁了,前几年先后跌断了两条腿,做了两次髋关节骨折手术,已经卧床5年。除了每个月会定期去医院检查,其他时间就在家里休养。”梁先生说,母亲年纪太大,行动又不便,出门就医很辛苦,但家里又没有懂医的人,老人出现状况要么“没察觉”,要么“干着急”,这种状况对老人和家人而言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今年初,得知广州有家庭病床政策,带着忐忑的心态,梁先生来到石围塘社卫中心求助。见到石围塘社卫中心副主任蔡贞香后,梁先生松了口气,没想到,这一来,为老母亲找到了“医靠”。

原来,该中心正在推进“在家‘住院’有‘医’靠”民生实事项目,通过组建“1+1+N”(即“全科医生+全科护士+中医师/康复医生/药师/上级医联体专家”)的家庭病床多学科服务团队上门服务,为家庭病床患者提供全面、精准治疗和科学康复服务。

面对体弱不耐药的孙婆婆,多学科服务团队经过联合会诊,最终制定了传统非药物治疗方案。团队中医生运用针刺唤醒经络活力,以艾灸温通气血,借推拿舒展筋骨,有效改善下肢无力,同时用芒硝封包手工外敷,巧解下肢水肿难题;团队护士则以专业手法精心清创、换药,细心处理每一处褥疮,手把手指导家属更换防褥疮水垫,耐心讲解饮食营养与日常护理要点;公卫医师则提供高血压随访及家属健康教育指导、健康饮食指导等服务。

“每周一、周四上门,蔡医生一有空还会过来看一下。”梁先生心中充满感激,“当时真的不知如何是好。经过上门精心治疗和护理,现在我母亲的身体、精神状况好了很多!”

“孙婆婆的情况不是很稳定,我们每周至少两次来访,根据病情还会增加次数。我们同家属加了微信,建立沟通交流渠道,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并予以答疑指导。”蔡贞香说。

随后,蔡贞香和同事又上了车,来到祥兴新村另一户居民家中。患者是一位68岁的孤寡婆婆,前阵子摔跤骨折,出院后在家休养,由妹妹照顾。经过3个月的针灸、火罐温通治疗,老人已能够勉强扶着下床。

服务好收费低,“在家住院有医靠”辐射全区

“我们社卫中心在建家庭病床有21张,主要是中风、骨折后卧床,以及心力衰竭患者,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患病老人。”蔡贞香说,医生出诊收费不高,以自己为例,一次23元,以90日的家庭病床费用结算周期算,患者自付比例约5%,普遍每月仅需约500元,部分特殊人群在享受补助后还能实现“零自付”。

该服务让家庭病床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有力提升了患者的健康水平,减轻了患者及家人的经济压力,也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以前是患者来社卫,患者跑腿,现在是医护上门,医护跑腿。”石围社卫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梁汝琼坦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心的运转效率,还增加了交通成本、采购移动诊疗护理设备成本。“石围塘辖区面积大,服务人口多,老年人有1万多人。牺牲一点点效率,为这些最困难、最有迫切需求的患者‘兜底’,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梁汝琼说。


去年,荔湾区聚焦老年群体健康需求,实施“百医护老”党旗红惠民工程,在家庭医生、家庭病床、长护险等既有政策基础之上,为区内老人提供全方位就诊便民服务,提升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服务水平。在“百医护老”的大框架下,荔湾区将“扩大家庭病床覆盖面,推动在家住院有医靠”项目纳入2024年区民生实事和区领导牵头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将这项服务推广至全区。为此,荔湾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400万元为每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一批涵盖中医、康复、护理等的便携式家庭病床设备,提升家庭病床服务水平。

据了解,2024年以来,荔湾全区累计已建立家庭病床1300余张次。荔湾还探索跨床服务转介机制,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院病床以及长护险床位“五床”之间的服务转介、信息互通,实现服务对象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精准对接与快速响应。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钻莹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