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人习惯上网寻求专业建议,却给了部分人“李鬼扮李逵”,甚至借机造谣传谣的可乘之机。医美博主顶着“专家”头衔推荐项目却无资质,财经“大V”分析市场实则满嘴跑火车,机构批量运营“素人号”……种种乱象,亟待整治。
网络“伪专业”何以潜滋暗长?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与技术便利的双重作用。流量变现的巨大诱惑催生了黑灰产业链,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又大幅降低了造假门槛,使得虚假人设与同质化内容得以批量生产、泛滥成灾。对此,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行动已明确将整治“自媒体”不实信息,特别是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问题列为重点。平台责任在此刻尤为关键,审核必须贯穿内容全链条,通过前置拦截结合动态监测,方能有效斩断黑产技术链。
当然,清朗网络空间是社会共同期盼。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平台重拳出击“拆马甲”,也需要公众擦亮双眼“识李鬼”,才能让这些“砖家”再无搬砖之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庹亚男
视频/数字人生成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庹亚男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