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完赛2025年亚洲及大洋洲硬地滚球锦标赛、2025年硬地滚球世界杯(北京站),回到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从波澜壮阔的比赛状态中回归到平静的训练场日常,硬地滚球运动员们如常投入到枯燥的、循环往复的训练中。
“久经沙场的运动员们都已经学会不骄不躁,新运动员们的收获是开眼界、长见识。”中国硬地滚球队教练谭巍麟对运动员们的表现非常满意,“一场场的历练不断增强他们冲击残特奥会的信心。”
郑远森: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最新战绩】
2025年亚洲及大洋洲硬地滚球锦标赛
与林细妹携手获BC4级混合双人赛第二名
2025年硬地滚球世界杯(北京站)
获BC4级男子个人赛第一名
与林细妹携手获 BC4级混合双人赛第三名
对于征战赛场16年的老将郑远森而言,在家门口比赛是难得的惬意。他坦言,此前远赴欧洲等地参赛,不免存在时差与饮食的不适应,耗费心力;而在北京,“就像在家门口一样”,能更专注地投入比赛。这次比赛他也期待已久,渴望与之前错失交手机会的国际新锐过招:“非常期待跟他们交手。”
而这份期待背后,是他对硬地滚球运动的热爱。从20岁被教练选拔入队,他已与这项运动相伴16载。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郑远森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泰国比赛时,几位已退役的泰国老队员特意从曼谷驱车数小时赶来。他们不再上场搏杀,只为触摸那份熟悉的赛场温度,并与曾经球场上的“劲敌”们见面。这份惺惺相惜,超越胜负的赤诚,在郑远森看来恰是体育运动最动人的底色。
2025年亚洲及大洋洲硬地滚球锦标赛上的郑远森(白衣)。
16年间,他四次征战奥运会,集齐所有大赛金牌,唯缺一枚奥运金牌。这份执着支撑他走过曾经的低谷,即使在泰国亚锦赛个人赛意外折戟小组赛,他也能迅速调整心态,与教练复盘调整,在世界杯北京站重整旗鼓,斩获佳绩。正如郑远森所说:“无论是比赛,还是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有起起落落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学会乘风破浪。”
“打好每一场比赛,积累奥运积分,向最终的奥运金牌发起冲击。”郑远森希望能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也期待在残特奥会上,与队友们一起“拿到属于自己的金牌”。
林细妹:学习放下过往成绩重新起飞
【最新战绩】
2025年亚洲及大洋洲硬地滚球锦标赛
获BC4级女子个人赛第一名
携手郑远森获BC4级混合双人赛第二名
2025年硬地滚球世界杯(北京站)
携手郑远森获BC4级混合双人赛第三名
作为中国硬地滚球残奥会首金创造者的林细妹,正经历着荣耀带来的新挑战。自从夺冠后,大家对她的期待越来越高,甚至形成了一种“拿了残奥会第一,其他比赛拿第一就理所应当”的看法。这无形中给她增添了压力。
曾经的她认为“能站上领奖台就已经很满足”,如今却被“必须拿第一”的期望所困扰。她清楚感受到:“因为外界也好,自己内心也好,要求高了,压力自然就大了。”
比赛前,谭巍麟(左一)、郑远森和林细妹一起加油。
对于极其考验临场心态的硬地滚球项目,这种压力甚至影响了她的发挥:“出手的那一瞬间就不够纯粹,打得没有那么随心所欲了。”事实上,她心里很清醒,能够站上国际舞台的运动员们实力自然不凡,技术上差别并不大,最大的差别是心态与状态。
怀揣着对硬地滚球的热爱,林细妹在这个项目中沉淀多年,获得中国硬地滚球残奥会首金,是厚积薄发,也是必然。带着这份热忱,她想要放下过往,重新出发:“在这次比赛后,我意识到,不管是心态还是技术,都是还需要再提升。”
她希望能少听、少看、少关注外界的声音,放下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全身心投入享受训练, 享受比赛,享受自己的热爱。
谭巍麟:项目的价值远超奖牌
风尘仆仆的谭巍麟乐在其中。对于谭巍麟来说,硬地滚球是自己为许多运动员带来希望的一道光。细妹获得的首枚奥运会金牌,既是运动员、运动队的荣誉,也是这个项目获得更多关注和更多发展的机遇。
在采访中,谭巍麟开心表示,广东省多个地级市和外省的一些城市,都积极了解项目的情况,希望有机会开展硬地滚球的训练:“这是一个对残疾人朋友非常友好的项目,不仅仅是娱乐健心,还能健体,它的普及能让更多残疾人朋友,尤其是重度残疾的朋友受益。”
2025年亚洲及大洋洲硬地滚球锦标赛的合照。
他认为,项目普及的基础在于其门槛很低:“对运动员的要求不高,执行的成本也不高。”他介绍,运动场地要求极其灵活——一个羽毛球场地大小的空间,课室、会议室,铺上专用胶垫甚至木地板,摆上一套球即可开展。
在面对西安、佛山等地“先参与一下,试个水”的热情,谭巍麟积极回应,希望播下更多种子。他深知,坚实的塔基(基层普及和梯队建设)是塔尖(国际赛场竞争力)屹立不倒的关键。每一次基层指导,不仅是在寻找下一个郑远森或林细妹,更是在为更多轮椅上的生命打开一扇窗,证明“滚动的皮球”能滚出一条通往尊严、康复与希望的道路。
另一方面,他也不断强调,项目的价值远超奖牌。硬地滚球项目对于运动员的康复意义不可小觑。谭巍麟曾经遇到了一位曾完全依赖母亲的运动员,在队伍“狠心”要求其独立生活三个月后,奇迹般地学会了自主进食、转移和洗澡。“反正我不打这个球,我也值了!”那位运动员母亲含泪感叹。硬地滚球的康复价值不仅是提升肢体控制、手眼协调、决策能力,更是生活独立性和自信心。
小小皮球承载大大梦想。
当郑远森瞄准奥运金牌奋力一掷,当林细妹在重压下寻找出手的澄澈,当异国老将远道而来只为感受赛场余温,当基层的星火在西安、佛山乃至雪域高原悄然点燃——那些滚动的皮球早已超越胜负。
项目发展小史:廿载耕耘,从“玩”到“战”
中国硬地滚球的发展,是一条充满韧性的道路。
项目最早由谭巍麟通过穗港澳台“四角赛”引入内地,“我们当时没有想过要出去比赛”,初衷只是为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士提供娱乐和康复活动。
2002年,项目意外列入广东省运会。回想起比赛时的情景,谭巍麟至今啼笑皆非,“有的运动员甚至连往哪里扔都不知道,裁判得喊‘往这儿扔!’——那是场为残疾人朋友们开启新方向的友好的游戏。”这场“游戏”却意外点燃推广的火种。
他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起码得知道这项目给谁玩!”两年后,首届全国裁判教练培训班在广州天河落地,紧接着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锦标赛,共有十几支省市的代表队参赛。“很多人来参赛,很有意思。”
广东省硬地滚球队合影。
2007年起,多个地区暂停该项目,而广东、北京、重庆、四川四地的训练坚持了下来。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这项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刚刚启动的项目未能获得好成绩,但谭巍麟认为意义非凡:“我们看清了差距,也看到发展的前景。”
1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硬地滚球力量不断壮大,郑远森、林细妹等强将逐渐崭露头角,如今已远超传统强队欧美。在杭州亚残运会上,中国队勇夺奖牌榜和金牌榜双第一,展示了雄厚实力。
但谭巍麟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判断:“我们有优势,也有短板,要不骄不躁,加强训练和策略,才有可能再进一步。”
附:中国硬地滚球运动队最新战绩
【2025年亚洲及大洋洲硬地滚球锦标赛】
林细妹 获BC4级女子个人赛第一名
郑远森、林细妹 获BC4级混合双人赛第二名
【2025年硬地滚球世界杯(北京站)】
张琦 BC1级女子个人赛第一名
郑远森 BC4级男子个人赛第一名
张琦、严治强、蓝智坚 BC1/2级混合团体赛第一名
严治强 BC2级男子个人赛第二名
蓝智坚 BC2级男子个人赛第三名
戚翠芳 BC4级女子个人赛第三名
林细妹、郑远森 BC4级混合双人赛第三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实习生:姚佳琪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实习生:姚佳琪、陈凯桦(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实习生:陈凯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