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把脉行业治理难点,一场围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新型行政争议的专题调研活动,日前在一家涉事机动车排放检验工厂里“沉浸式”进行。
现场调查取证、面对面讨论研判、企业主当场道歉并承诺改进……这场从“案结”向“事了”的“实质性化解”创新举措,也让参与调研的广州企业家法治观察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企业责任与营商环境的共生”。以柔性治理的全新路径搭建政企“法治桥梁”,行政复议成为了开启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的“金钥匙”。
丨“零距离”沟通 从“事后处罚”到“事前共治”
市、区两级行政复议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广州市企业家法治观察团成员通过实地调查,穿梭于各车型检测线与安全性能技术检测线,全程跟测设备运行、数据上传、后台审核全流程,现场直击部分企业数据审核不规范、流程执行缺位等典型问题,以“看得见的漏洞”为导向,行政复议工作得以穿透纸面、直击现场,为后续靶向治理筑牢实证根基。
市、区两级行政复议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广州市企业家法治观察团成员实地调查。
调研结束后,一场聚焦行业治理的“零距离”沟通会即刻召开。复议委员与执法机关、企业家法治观察团、行业代表及涉事企业代表围坐共议,围绕执法标准与监管规则展开深入讨论:执法机关强调法治底线,企业坦诚实操困境,行业协会剖析争议对产业的冲击,企业家法治观察团建言“企业责任与营商环境共生”。
沟通会上,复议委员化身“调解枢纽”,推动涉事企业当场录制公开致歉视频,主动承诺构建“检测-审核-自纠”闭环管理机制。这场从“事后处罚”到“事前共治”的转变,让企业从“被动整改”迈向“主动承诺”,开创行政争议柔性化解的“广州范式”。
紧随其后,市、区两级复议委员会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直击执法中证据认定难、法律适用分歧等“卡脖子”问题。与会者围绕“立法-执法双向循环”机制畅所欲言,探索行政复议委员会在“立、执、司、守”全链条中的纽带作用,推动构建更高效的法治工作体系,为行政复议机制创新注入智慧动能。
丨以柔性治理思维 搭建政企“法治桥梁”
据了解,此次专题调研活动是在法治政府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双重驱动下,广州市司法局行政复议部门以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为突破口,创新联动市区两级资源,将“枫桥式”工作法深度融入执法与复议全流程。
广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从实地调研到机制革新的“组合拳”,不仅破解了行业监管难题,更开创了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全新路径。
其中,以“实质性化解”为核心理念,推动争议解决从“案结”向“事了”跨越;搭建政企“法治桥梁”,用柔性治理破解“监管严格”与“企业发展”的矛盾;构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治理共同体,让行政复议成为开启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的“金钥匙”。
丨企业家法治观察团:站在企业角度,切身感受到行政复议的价值
“参加今天的专题调解会后,我认为这种行政复议联动调解的模式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州市企业家法治观察团成员曹志伟表示,对企业非主观的初犯又没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教育帮助改正为主,对于自纠自改的企业,这次复议与调解很有必要。
曹志伟认为,通过公开、公平的调解程序,现场即调解出对错,相信类似的纠纷矛盾能够得到更及时、更有效的化解。这种第三方参与的调解模式,既保障了程序公正、过程和结果公开,又能促进矛盾纠纷的实质性解决,是广州行政复议部门适应新形式新要求,提升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水平、提高行政复议服务大局能力的主动探索。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高效有力的争议化解是彰显法治的关键一环。”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企业家法治观察团成员黄丽丽表示,站在企业的角度,切身感受到行政复议价值的延伸,复议不仅是单纯的争议解决途径,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信心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的董事长,黄丽丽建议探索对科技企业、未来产业项目建立行政复议快收快审快调工作机制,通过专业高效的程序设计,实现争议的“早识别、快介入、实质解”,为企业爬坡过坎、迈向高端保驾护航。“相信在政企的共同努力下,广州营商环境的‘法治沃土’必将更加肥沃丰饶。”
文、图/魏丽娜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