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以胡一川艺术人生为红色资源的广美实践
2025-06-27 21:35:39
广州日报新花城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奋斗实践,熔铸于精神血脉,革命美术家胡一川经历了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证并参与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发展等重要历程。纵观胡一川的艺术人生,联系其创作的红色美术经典作品及其艺术教育实践,伟大建党精神在其身上得以彰显。利用共产党人胡一川艺术人生蕴含的红色艺术资源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效链接宏大叙事与个体人生,可进一步激活红色基因,扩充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模式,拓宽育人路径。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充分挖掘胡一川身上的红色基因,并以其艺术人生为指引,通过理论创新、实践渗透、课程协同、文化浸润“四维融入”策略应用于教育实践,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取得一定成效。


《胜利归来》 木刻版画    胡一川

一、理论创新:融入思政课与党课专题理论讲授,提升教学实效

党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如何切实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党课理论讲授的效果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胡一川艺术人生的鲜活案例融入思政课与党课,开发“党史+美术史”双轨党课,以艺术解码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故事形式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找准胡一川艺术人生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契合点,深化理论阐释,在教学方法上探究多元立体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运用图像叙事、案例教学、情景对话、体验式教学等多方式丰富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讲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广州美术学院依托胡一川所创作的红色美术经典作品及其艺术人生事例,重点发挥美术作品鲜活形象、短视频生动有趣、情境体验深刻具体、艺术案例真实精彩等媒介与载体的重要作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特质的理解,进而提升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弘扬斗争精神与忠诚情怀。如通过《胜利归来》的色彩运用诠释“敢于斗争”精神,结合胡一川南下办学的教育实践,阐释“不负人民”的深刻意涵,引导学生理解作为革命美术家与美术教育家的使命担当。又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美术类专任教师、胡一川研究所研究专员、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录制《川流不息——胡一川红色美术经典赏析》系列短视频并在媒体平台推送播放,反响良好。


《川流不息——胡一川红色美术经典赏析》系列短视频

二、实践渗透:融入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深化情感体验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环节,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发展需要,富有感召力与吸引力的实践载体是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团队指导学生深入实践。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联系胡一川艺术人生,广州美术学院充分发挥胡一川故居作为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源优势,通过观摩胡一川故居及其展出的代表性作品、创作手稿、历史文物等在场体验开展沉浸式实践研学,如在胡一川故居设立“木刻工坊”体验区,学生亲手复刻《军民合作》版画等作品,结合AR技术扫描手稿触发全息影像,重现1938年鲁艺创作场景,实现“历史现场——艺术创作——精神领悟”三重联动。又如,组织“重走胡一川写生路”活动,结合胡一川抗战时期随身携带母亲头发等事迹深化情感体验,戏剧专业学生编演《自由一山川•忆刻》舞台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忆刻》系列书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新时代开镣”为题创作装置艺术等,推动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同时,组织主题讲座、专家访谈、经典作品赏析等多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具象化的胡一川艺术人生个案增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召唤,深化情感体验,领会精神内涵,规范个体行为,并引导学生自觉传承胡一川身上的红色基因,继承优良传统,形成价值共识,凝聚精神力量。


《自由一山川•忆刻》舞台剧实况

三、课程协同:融入美术类课程思政建设,增强育人合力

作为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胡一川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绕不开的人物。胡一川创作的大批版画、油画和书法等作品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在版画创新性、油画民族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美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学中涉及胡一川创作的相关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渗透胡一川艺术人生的鲜活故事,揭示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阐发胡一川身上彰显出来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专业学习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力激发学生系统性、沉浸式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热情。如版画课程开设“胡氏刀法研究”,对比1932年《到前线去》与1943年《牛犋变工队》的技法演变,剖析并深化“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油画教学通过《开镣》光影分析,解码“忠诚信仰”的视觉表达密码。为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效果,广州美术学院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积极探索整体协同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机制,搭建美育与德育相融的师资队伍,增强育人合力。如开设全校性公共文化选修课《红色美术经典赏析》,组织由名家名师、校领导、美术类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师等构成的师资团队进行集体授课,优化与完善教学设计,结合相关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在追求艺术发展成就的同时向胡一川等大先生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担当意识、增进政治认同、厚植为民情怀、激发奋斗精神。


《开镣》 油画    胡一川



四、文化浸润: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擦亮特色品牌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活动形式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只用文字记录,不止于厚重的文字书写,更有形象生动的红色美术来抒写。胡一川艺术人生及其创作的红色美术经典可堪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记录载体和文化表征符号。开发胡一川身上的红色育人资源并运用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实践,融入多元、鲜活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融恢宏党史与艺术之美、教育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可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凸显特色,彰显品牌效应。广州美术学院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关于胡一川作品展示、日记朗诵、美术作品临摹、艺术展览现场研学、戏剧创作表演、专题纪录片创作、名家面对面、主题演讲、学习心得撰写等多形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活动,先后举办“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传承红色基因,谱写青春乐章’主题征文比赛”“致敬胡一川老院长”“胡一川的艺术与人生”“从永定土楼到广美校园”“胡一川故居全景高清数字展厅”等多形式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胡一川艺术人生融入美善相谐的校园文化活动,揭示其艺术之伟大、人生之辉煌、品格之高尚,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优良品格,赓续红色血脉。在学习生活中自觉以艺术为媒介,将个体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时代现场中铸就红色基因的生命力。

 


参观胡一川故居(研究所)

胡一川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要做的事业是无限的,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有目的地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能做多少做多少,但尽可能做得好些,做得多些,为党多作贡献。”这既是艺术家的自我鞭策,更是红色教育的核心逻辑。广州美术学院的实践表明:当《牛犋变工队》的木刻刀痕化作乡村振兴的当代笔触,当AR技术使延安精神可触可感,伟大建党精神便真正实现了从历史资源向育人动能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重要论述在艺术院校的生动实践。

 

 

 

作者:卢秀峰(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运成

 

基金项目:

2024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的高校美育创新实践”(项目编号:2024GXJK473);

2024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以胡一川艺术思想为载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4JGXM_11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5年度一般项目“胡一川艺术教育思想研究”(项目编号:GD25CYS24)。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