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传统与当代如何交叠共生,广美工艺美院2025届毕业展见证工艺生活时代启航
2025-06-22 21:17:28
广州日报新花城

6月18日至6月27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2025届毕业展以“无可替代·交叠”为关键词,在大学城美术馆与昌岗路美术馆展出。这场汇聚99位本科生与15位硕士研究生作品的展览,集中展示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114组艺术实践成果,这不仅是学院四个专业方向的首次完整呈现,更以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的深度交融,勾勒出“工艺生活时代”的清晰轮廓。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广美工艺美院以七年持续探索,交出了一份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答卷。


6月18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左二)为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右四)、院长范勃(右三)一行导览

七载深耕:从“琢•器”到“交叠”的主题嬗变

“七年来我们有两个大的主题,首先是‘琢器’,我们做了三年,分别探讨了‘源’和‘潮’,既追溯工艺源流,也思考国潮背景下工艺美术的时代作为。”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向记者回溯展览主题的演进脉络。2023年起,毕业展主题转向“无可替代”,去年聚焦“方寸”,旨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坚守工艺人的文化主体性。而今年“交叠”主题的确定,则源于三重维度的深度思考:传统与当代的文化交叠、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交叠,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个体创作者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交叠。


部分展览作者与任课老师在昌岗校区美术馆合影

这种主题嬗变背后,是学院对工艺美术教育定位的持续深化。在展厅入口处,一组名为《绘迹》的精工与首饰作品格外醒目。创作者将艺术学习工具与首饰工艺融合,把个体生活轨迹转化为可佩戴的艺术符号。“这正是我们期待的‘工艺生活’路径——当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具有个体认知的物质消费,这是高品质生活的标志。”齐喆指出,本届展览首次完整呈现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设计、漆艺、精工与首饰四大专业方向,正是为了构建多元探索的教育生态,让不同工艺门类在碰撞中产生新可能。


展览现场

在陶瓷艺术展区,一件烧窑后体量缩小20%的大型装置作品吸引了观众驻足。创作者将平面图形立体化转化,以国际风格的造型语言探索公共空间陶瓷的创作边界。“本科毕业展就是要积聚四年的创造激情,这种‘生猛’的表达只有20多岁的年龄才能迸发。”齐喆的评价道出了毕业展的独特价值——这里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场,更是青年创作者突破边界的试验田。


刘韦聪《噫.jpg》

在1号展览厅左侧,由刘韦聪运用大漆、木头、金属等综合材料创作的装置作品《噫.jpg》引人关注。“我尝试打破边界,实现从人工智能到工艺美术的跨界融合。作品灵感源于李白的《蜀道难》,通过在AI创作中融入诗词文本与书法元素,营造出东方意境的壮阔韵味,探索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刘韦聪接受采访时表示,“回顾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求学时光,这段经历重塑了我的艺术认知。初入校园时,我怀揣着对绘画的热爱,而接触工艺美术领域后,漆艺、木雕、金属等丰富材料为创作打开新视野。我逐渐学会将单纯的平面绘画思维,转化为更立体多元的装置艺术表达,这是我在广美收获的重要成长。能够顺利完成这件大体量作品,离不开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金属、木雕等专业实验室提供了创作的物质基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更是不可或缺。在这里学习的四年,让我备感幸运。”


部分展览作者与任课老师在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合影

技艺薪传: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破圈表达

广彩瓷盘上跃动的中草药纹样、大漆工艺塑造的潮玩IP、螺钿镶嵌的星空鹿雕塑……展览现场,传统工艺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与当代生活对话。在广彩展区,一组将传统织金彩瓷与中医药文化结合的作品尤为亮眼,年轻创作者以明快的色调和现代造型,让300年历史的广彩工艺焕发出“阳光向上的面貌”。“广彩的特色就是‘岁无定量’,每个时代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图样和审美追求。”齐喆拿起一件广彩作品,指尖划过釉面的细腻纹路,“00后创作者的探索证明,传统工艺完全能与当代审美无缝对接。”


展览现场

漆艺展区则呈现出另一重惊喜——当8000年历史的漆工艺遇见潮玩文化,诞生出可动态置换“法宝”的IP公仔。这件让院长直呼“希望成为下一个‘拉布布’”的作品,将传统漆艺的精湛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趣味性完美结合,既保留了螺钿镶嵌的璀璨质感,又通过可替换组件赋予作品互动性。“这种交叠不是简单的元素拼贴,而是文化基因的重组。”《摘星星》创作者祈安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通过作品证明,传统工艺完全能成为潮玩文化的深厚根基。

谈及传统工艺与生活的关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余潮松表示,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民间工艺因跟不上现代生活潮流产生困境,而学院教学希望学生从个人生活体验或社会需求出发进行创作;学生丰富的生活也会促使其思考创作与自身的关系,展览中的作品如漆盒、人偶造型,既展现工艺特色,又融入二次元等年轻人生活元素,体现了工艺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或陈列价值,甚至具备作为IP形象推广的潜力。

在整体感受上,余潮松认为随着时代发展,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影响,学生想法更多样活泼。作品中可见借助AI运算并人工二次加工后,落实到工艺材料的创作方式。作品覆盖领域广泛,既有个人情感表达,也有面向大众传播,且学生在创作上比老师更开放,体现了广州美院兼容并包、活泼开放的特色。


邹杰州《万象归境》

比如邹杰州的一件漆壁式作品《万象归境》,其特色鲜明。形态上打破传统漆艺平面或立体的界限,兼具立体感与架上绘画的呈现样式;造型自由,向外拓展的造型让墙面更活跃;工艺制作上,虽造型复杂、打磨困难,但作者坚守造型服务创作的理念,以凹凸繁琐造型与平光亮质感形成对比,同时通过透明漆展现螺钿金属粉光泽,兼具装饰性与内涵深度。


展览现场

在公共艺术领域,毕业展同样展现出强烈的时代关切。一件以广州龙舟竞渡为题材的装置作品,以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的方式,在高挑的展厅空间中构建出动态的视觉叙事。“学生敏锐捕捉到今年端午龙舟竞渡的社会热点,用艺术语言回应时代脉搏。”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本科毕业生导师苏若山介绍,该生通过深入乡村田野调查、梳理文脉,将龙舟竞渡场景与非遗七巧板融合,采用木板、亚克力等材料完成创作。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空间意识,更彰显了广美工艺“让作品走出校园、走进公共生活”的教学理念。当传统龙舟题材遇上当代公共艺术表达,产生的化学反应让观众在震撼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苏若山表示,工艺美院学子设计从生活出发的特点,即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美的元素,再运用工艺美术方法进行转换,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苏若山分享了在工艺美术教学中的理念,一直致力于让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真实元素,经工艺美术手段转化,使作品更接地气,强调作品要服务生活、服务大众,而非仅追求形式美。


卫思彤《安安》

艺科融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工艺价值重估

在人工智能引发行业震荡的当下,工艺美术如何定位自身价值?毕业展以“无可替代”的主题给出了坚定答案。“我们2023年确定这个主题,就是要彰显人的价值才是最无可替代的。”齐喆在采访中强调,物质材料亿万年的自然积淀、人与材料的情感连接,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工艺核心。展览中,一件探讨“生与死”的精工首饰作品恰是这种理念的生动诠释——创作者以细腻的金属工艺塑造出繁花与寂静的双重意象,用手工温度传递深沉的哲学思考。


李卓琦《绘迹》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科技的排斥。相反,学院近年来务实推进“艺科融合”,在多件作品中可见科技赋能的痕迹。陶瓷专业学生将传统陶艺与游戏设计结合,开发出具有互动性的陶瓷游戏装置;漆艺工作室尝试AI辅助图案设计,为传统纹样注入新的可能性。“科技是工具,核心始终是人。”齐喆指出,这种探索的本质是“用现代激活传统”,正如那件漆艺潮玩IP,科技手段只是让传统工艺以更贴合当代审美的方式呈现,而赋予作品灵魂的,始终是创作者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


展览现场

在评价体系上,学院也展现出对多元价值的包容。“我给这届展览打90分以上,因为它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院长的打分标准打破了传统单一评价体系,他认为,99位本科生与15位研究生的作品如同满天繁星,有的坚守传统工艺的纯粹性,有的探索跨学科的可能性,有的关注个体内心的细微感受,有的回应社会公共议题。“我们不追求统一的风格,而是鼓励每个学生找到独特的表达路径。”这种教育理念下,毕业展成为观察当代青年工艺创作者多元思考的最佳窗口。


张菲《木栖》《枢》(陶瓷)

薪火相传:从毕业展看工艺教育的生态构建

毕业展的出圈效应,折射出广美工艺教育的独特魅力。“它凝聚了一千多位经过筛选的优秀艺术学子的才华,我们尽量保持个体的闪光性不被统一教育磨灭。”齐喆将毕业展的成功归因于对“个性”的尊重——从2000年初鼓励影像作品走出曹斐这样的当代艺术领军人物,到如今支持学生在工艺领域多元探索,广美工艺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教育姿态。这种姿态在展览现场转化为震撼的视觉体验:一边是文人化的漆艺装置营造出宁静的精神空间,另一边是大众化的龙舟雕塑引发观众共鸣,两极化的审美表达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工艺生态。

揭素梅《飞鸟集》
揭素梅《飞鸟集》

教育的深度还体现在全学历培养体系的构建上。齐喆以研究生何彦润为例,讲述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持续成长轨迹:本科毕业展后,他深入乡村开展艺术乡建,作品在第十四届美展获奖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如今正参与肇庆严前村的援建设计。“毕业展不是创作的终点,而是新起点。”学院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为学生提供持续成长的土壤,正如齐喆院长所言:“我们像弓一样,要把学生这簇箭射向更远的地方,助力他们射中想要的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力量对工艺教育的支持也成为展览背后的亮点。展览开幕次日,学院与广东省润泽慈善基金会签订30万元专项奖学金,针对漆艺方向设立奖优助困、资助创业的综合性奖项。“这种社会资助与教育经费形成互补,更能激发师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齐喆表示,该奖学金是全国少有的针对单一工艺材料的专业奖项,其意义不仅在于资金支持,更在于彰显社会对传统工艺价值的认可,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


6月19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左七)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左六)、广东省润泽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李润森(左五)一行导览并合影

时代叩问:工艺生活如何定义未来生活美学

“我们正迎来工艺生活时代的到来。”齐喆院长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这一判断,他指出,与“设计生活时代”相比,“工艺生活时代”的本质区别在于:不仅满足物质需求,更追求人与万物的精神连接。展览中那些将个人宠物、生活记忆融入创作的作品,那些既具使用功能又饱含审美追求的漆艺器皿,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预演——它们不是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而是承载个体情感与文化记忆的“唯一”存在,等待与消费者产生“同频共振”。


许志聪《呦呦鹿鸣》

这种理念的背后,是对东方造物智慧的深度自信。“当我们触摸一件手工漆器时,手感与工业产品完全不同。”齐喆的表述朴素却深刻,他认为,中国传统工艺造物思想中“物我合一”的哲学,正是区别于西方现代设计的核心竞争力。

展览中那件融合大漆、精工等多种工艺的装置作品《呦呦鹿鸣》,通过空间营造引导观众进入东方审美语境,印证了这种文化自信的实践可能——它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传递。

郑晓仪 《梦里梦外》系列(矿物颜料、新岩、金属箔)
郑晓仪 《梦里梦外》系列(矿物颜料、新岩、金属箔)

对于公众而言,毕业展最动人的或许是看到传统工艺与年轻创作者碰撞出的火花。当00后用广彩描绘中草药图谱,用漆艺塑造潮玩形象,用陶瓷语言回应公共议题,这些创新实践让人们看到:传统工艺从未远离生活,而是以更富创造力的方式融入当代。正如在现场观展的观众陈先生所言:“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使用、可以对话的生活伙伴。”


邓俊铭《源于风》

在展览厅采访接近尾声时齐喆的话语意味深长:“毕业展是学生们燃烧自我的舞台,但我们更希望这团火能持续燃烧。”从七年前的“琢·器”探索到今日的“交叠”呈现,广美工艺美院用一届届毕业展证明:当传统工艺扎根生活土壤,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便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最终引领我们走向一个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工艺生活时代”,这或许正是这场毕业展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传统与当代的交叠处,文化的生命力正在蓬勃生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巧蓉

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