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出生体重仅38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与守护下,闯过重重难关,于6月17日顺利出院。出院时,宝宝体重已增长至2.06公斤。据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名宝宝的成功获救,刷新了广州市新生儿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纪录。
宫内生长严重受限,380克宝宝提前降生
据介绍,这名宝宝的妈妈在孕25+1周在外院产检时发现中央性前置胎盘、胎儿重度生长发育迟缓、胎儿肠管回声增强、肝内门脉发育不良、心胸比增大、脐血流舒张期缺失等情况,宝宝大小如孕21-22周。经过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于是转入广医三院产科住院治疗。入院后经过密切监测与评估,医生考虑胎死宫内风险极高,建议提前终止妊娠。于是,在2025年3月13日,胎龄29+2周、体重仅380克的小生命提前来到这个世界。
专业团队悉心救治,助宝宝重重闯关
体重仅380克,宫内生长极度落后,在医学上这属于超低出生体重儿,这意味着宝宝各项脏器功能几乎未发育成熟。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带头组建了专门的救治团队,宝宝一出生就立即有序实施新生儿复苏。随后,在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专业团队的悉心救治下,宝宝闯过了重重难关。
刚刚出生时的宝宝仅有成人巴掌大。
1.与体温流失“赛跑”
由于宝宝皮肤角质层未发育,热量蒸发极快,医护团队在宝宝出生后立即进行保鲜膜包裹+多功能温箱形成“人工子宫”环境,同时产房温度个性化调整,正压通气加温加湿,避免出现失温,随后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射,防止肺泡萎陷,再置入脐导管、外周动脉,为后续营养和药物输注建立“生命通道”。
2. 呼吸保卫战
由于机械通气可能损伤未成熟的肺组织,为避免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医护团队采用“温和通气策略”减少损伤,从有创到无创呼吸支持,细心调节每一次参数,守护呼吸微弱的宝宝,在其出生23天后,终于成功撤离了呼吸机。
宝宝治疗期间。
3. 闯过感染关
超早产儿出生后免疫力极低,容易发生全身性感染。为此,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不分昼夜,密切监测宝宝的生命体征,根据一个个细微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宝宝未发生严重的全身性感染,顺利闯过了感染关。
4. 挑战喂养关
出生时只有380克的超早产宝宝胃容量极小,早期微量喂养从最初的0.5毫升母乳开始,通过管饲小心翼翼推进,逐步建立消化吸收功能,挑战喂养耐受极限,一步步过渡到全肠内营养。同时,医护团队还通过脐静脉及PICC输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以及各种维生素、电解质等为宝宝进行静脉营养支持。到出院时,宝宝的体重已经增长至2.06公斤。
5. 多学科协作监测发育
该院多学科协,作为宝宝的追赶成长提供帮助。出院前,宝宝接受了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及脑功能监测,未见明显异常;眼科筛查早产儿视网膜也未见异常。
6. 从温箱回到父母身边
宝宝纠正胎龄到39周时,发育情况良好,转入母婴同室。其父母在护士指导下学习喂养、婴幼儿护理技能等。
6月17日宝宝出院时,已经矫正胎龄到43周,成长情况不错。据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宝宝出院后还需长期随访,继续监测生长发育,包括视力、听力、神经行为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李雪、邱国莹、王慧、张迅恺、白恬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李雪、邱国莹、王慧、张迅恺、白恬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李雪、邱国莹、王慧、张迅恺、白恬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