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广州十大文物地标”首度公布!
2025-06-14 11:21:35
广州日报新花城

今日是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举行。

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和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协办。

活动现场,“广州十大文物地标”正式公布!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南海神庙、光孝寺、镇海楼、广州沙面建筑群、陈家祠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纪念堂及中山纪念碑(按文物年代排序)入选。

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许多文物古迹不仅成为广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和历史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还逐渐内化成为本地居民的共同记忆和精神纽带。为进一步提升广州文物古迹的知名度,提高人民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市民文化自豪感,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于2024年发起“广州十大文物地标”评选活动。经过严格评选,首度公布了“广州十大文物地标”。

【广州十大文物地标】


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及北京路北段一带,经考古勘探,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五六米,包含有秦、两汉、三国魏晋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等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尤以南越国和南汉国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是广州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上贸易管理机构所在地,特别是南越国和南汉国两个地方政权的中枢所在,见证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长盛不衰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历程。

南越王墓位于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1983年发掘,墓主人为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随葬品最丰富的汉代墓葬,又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绘壁画石室墓。墓内出土的波斯银盒、红海乳香等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来自海外的舶来品,是海上丝绸之路肇始时期广州与海外交往的直接物证。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神庙

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是我国古代皇家祭祀海神的场所,也是我国四间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官方庙宇。庙西有浴日亭,“扶胥浴日”曾是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之一。2005年发现一座宋代大型建筑基址以及明、清码头遗址。南海神庙保存大量碑刻,其中唐代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是庙内保存最早的碑刻,记叙了南海神庙早期祭祀的仪式,最早出现了“海事”一词。

南海神庙及考古发现的码头遗址是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外海上交通贸易、海神祭祀传统的重要见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祭祀南海神诞辰的“波罗诞”,已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孝寺

位于越秀区光孝路,是岭南保存年代最早最完整的佛寺,被誉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是历代中外高僧重要的驻锡和译经的佛教道场,东晋南朝时,印度高僧昙摩耶舍法师、求那跋陀罗、智药三藏法师、真谛三藏法师等驻锡光孝寺传法。

自初祖达摩从海上进入中国在此地传法,到六祖慧能在此开创发展了禅宗南派,再到佛教密宗的不空和尚等名僧渡海到此讲法,充分体现了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并在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传承发展的过程。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楼

位于越秀区解放北路越秀公园内。镇海楼又名望海楼,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明洪武初年,合宋代广州的东、西、子三城为一,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上建高楼一座,凡五层,俗称“五层楼”。今日之镇海楼朱红墙、绿琉璃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现为广州博物馆所在地。2013年与广州明城墙一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沙面建筑群

位于荔湾区珠江岔口白鹅潭畔。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侵略者凭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强租沙面。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陆续修建具有殖民地风格、折中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住宅、俱乐部、网球场和游泳池等建筑,至今保留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建筑54座。近代在此地还发生了沙面洋务工人罢工、沙基惨案等重要历史事件。此外,沙面是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并对广州近代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

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又名陈氏书院,为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族祠和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面积13200平方米,是广东地区著名的宗祠建筑。

主体建筑三路三进,共九厅六院,以“聚贤堂”为中心。该祠堂建筑大量采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铁铸、绘画等装饰于厅堂内外的瓦顶、檐口、廊庑之间,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1958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位于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此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迅速形成和国民革命运动发展。抗战时期,会址被日机炸毁。1971—1973年,通过专项调查,最终确认其所在地为恤孤院路3号。200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在原址西侧修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旧址

位于黄埔区长洲街道军校路。1924年,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初名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下设政治、教授等部。戴季陶、周恩来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王柏龄、杜聿明、关麟征等在此工作或学习。至1930年,军校在此共办7期,其间还在燕塘等地设立分校,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黄埔军校旧址今包括校本部、孙中山先生故居、俱乐部、东征阵亡烈士墓、燕塘分校旧址等。1984年成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校本部由于在抗战时期被日机炸毁,1996年经考古清理后按“原位、原面貌、原尺度”重建。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创设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5月至9月,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番禺学宫举办,毛泽东任所长,彭湃、周恩来等任教员。学员327人,来自全国20个省区。毛泽东给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3门课程,并主编《农民问题丛刊》。农民运动讲习所对促进中国革命运动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

位于越秀区东风中路295号。此处原为清代抚标箭道、督练公所。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在此办公。1922年陈炯明部叛变,炮轰此地。1931年10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总统府原址建成该纪念堂。抗战胜利后,驻华南地区日本侵略军代表在此签字投降。大堂内空间广阔,无一柱遮挡视线,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考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骆昌威,部分为资料图片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丽琴、杜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