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陈献章(1428—1500),是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人尊称他为“白沙先生”。陈献章一生的主要时光都在家乡度过,却在广州也有引得万人空巷的影响力。
56岁时,陈献章被荐入京,途经广州时,官府按照古礼制,请他乘坐“公车”巡城,当时广州人夹道欢迎,围观者成千上万,街道上塞得连马车都无法通过,还有很多画师追在马车后面为他画像,盛况空前。
陈献章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本期,我们从广州去往江门,走进陈献章的故乡寻找答案。
▲点击观看视频
陈白沙纪念馆,是以明代建筑陈白沙祠为主体扩建而成的。其中的春阳堂,名称取自陈献章十年静坐探究“作圣之功”的春阳台。
29岁时,经历了两次科举落第后,陈献章回到江门。第二年便筑春阳台,在里面静居苦读,寻求成为圣贤的途径。刚开始的几年里他没能取得成果,于是他又采用“静坐”的方式涵养自身,经过十年收获“自得之学”,并最终开创“白沙心学”。
今天在广州花都的塱头村有一座春阳台艺文中心,它以“春阳台”命名,也是为了致敬陈献章,馆内有陈献章像、陈献章书法等藏品。
陈白沙纪念馆
“白沙心学”自成一派,又经由陈献章的弟子发扬光大。
陈献章56岁被荐入京后,没几个月便请准回乡,此后致力于讲学。他在蓬江河之滨建筑了一个钓台,并在岸边建书院,与门生及好友在此谈经论道,闲时垂钓为乐。
钓台故址,就是在当年陈献章钓台处重修的。
钓台故址
陈献章教学风格独特,常与弟子门人逍遥于自然,通过作诗吟唱,引导弟子在自然景观中思考、感悟,养浩然自得之性。江门的山水成为了陈献章的“活教材”,蓬江钓台是他的讲学“课堂”之一。
陈献章晚年病重时,把钓台作为衣钵传给了其得意门生湛若水。其后,湛若水不仅完善发展了老师的学说,还在全国各地创办的书院中修建白沙祠,使得陈献章的思想影响至全国。
在钓台故址附近钓鱼的市民
如今的钓台故址挂着巨幅横匾“岭南一人”,如何理解呢?陈献章在当时的很多学术和文化领域中,都达到了顶尖的造诣。他不仅开明代心学的先河,还在诗、词、书法、琴艺等领域各有成就。陈献章去世后,朝廷为彰其风范,将其牌位列于山东曲阜孔庙,与历代圣贤同受祭祀。因从祀孔庙的广东名贤只有他一人,故有“岭南一人”之说。
提到陈献章的书法成就,不能不提他自创的茅龙笔。
白沙茅龙笔以新会圭峰山特产的茅草制成。据说陈献章在圭峰山时,信手折断一株白茅,发现露出的一束白毛柔软而富有弹力,与毛笔十分相似,便摘了一把白茅回家尝试做成笔,意外实现了很好的书写效果,于是开始“束茅代笔”。
以茅龙笔书写的作品刚劲有力、气势豪放,陈献章的书法艺术也以雄健之气而独树一帜。此外,用茅龙笔写的书法,由于没有笔锋,笔画中留有空隙,形成独特的“飞白”效果。如今,白沙茅龙笔也成为广东著名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陈白沙纪念馆内陈献章像
陈白沙祠的崇正堂内,可以看到一副明神宗的赐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体现了陈献章在中国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陈献章的出现,让岭南文化登上了中国文化舞台的中心,也才有了明代中叶以后广州书院呈井喷状的奇迹。
策划/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陆漪蔚、杜娟
协助/黄文生
海报设计/涂晓彬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