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专访香港创科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大湾区城市应“珠联璧合”打出组合拳
2025-06-10 18:07:56
广州日报新花城

6月6日至7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香港会议首次在香港会展中心盛大举行。大会期间,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用普通话接受了媒体采访。

孙东本硕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毕业于港中大系统工程系。过去,他在香港高校工作了20年,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机器人与自动化及生物医学工程。作为首位具有内地背景的港府局长,孙东深谙国家的长期支持及内地的巨大市场对香港创科发展的重要性。

在媒体群访提出的六个问题中,孙东回应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的三个提问,提出未来香港要善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优势把握机遇,推动新型工业化,并畅言香港在重塑全球科创格局中的关键角色与周密布局。



记者: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加速重构,全球科技竞争呈现“多极化”态势,您认为亚洲国家目前正担当着怎样的一个发展角色?香港在其中能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 

孙东:香港作为国家最开放的城市和多年来重要的窗口,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内联外通”的独特枢纽地位,我们拥有健全的普通法体系、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及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区位优势。未来也会继续在巩固金融、航运、贸易、物流等传统中心地位的基础上,全力发展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记者: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关键赛道上,香港未来的布局重点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InnoHK目前的进展如何?

孙东: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于机器人、生命健康科技、先进制造与新兴能源科技等关键领域,香港正密集落子。

比如InnoHK,是香港重点打造的创科研发平台,主要目的是强化全球的科创合作, 目前已设立30个研发中心,聚焦生命健康与人工智能两大领域,合作伙伴覆盖全球30余所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平台汇聚超过2500名海内外科研人员,孵化超过100家创科企业。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导的创新诊断科技中心研发多癌种早期检测技术,已孵化出两家独角兽企业;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领导的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在阿尔兹海默症血液测试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已推出本地主权大语言基础模型并在政府内部试用。相关进展标志着香港创科成果正在加速向应用端转化。未来,InnoHK将进一步扩展至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支持香港经济高质量转型。    

另外,香港现在有了自己的主权大模型HKGAI,目前这个模型已经在我们政府内部用起来了,后续我们还会推广到香港的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当然,最近我们还成立了一些研发中心,比如针对嫦娥八号探月任务,研发月球表面机器人等。总体来说,“求发展”是港区政府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记者:香港作为国际创新枢纽,又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如何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打造世界级科创生态?  

孙东: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各个城市协同发展、珠联璧合,让大家发挥各自所长。什么叫“珠联璧合”?就和跑步一样,有的人跑得远,有的人跑得快,那么能否大家联合起来,跑得又远又快。香港的特性,决定了香港在大湾区发展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具体到产业链上,香港近些年有提出,要想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加强自己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这可以给青年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对GDP有促进作用。

记者:有人会提问,“大湾区有做制造业,如果香港也做制造业,那怎么协调呢?”

孙东:其实我觉得,大可不用担心。第一,香港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比如内地企业要出海,他们通常将香港作为第一站,通过将产品变为MADE BY HONG KONG,再利用香港的营商优势和渠道,来更好地出海。

另外,在产业协作方面,香港也提出发展“中试产业”战略,充分利用本地雄厚的基础科研优势,推进科技成果向中下游转化。如将成熟的中试产品技术通过内地批量制造,形成“香港研发+大湾区制造”的产业模式。我们同时积极布局北部都会区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创科资源汇聚平台。当前我们正着力推动上中下游全链条协同发展——从上游科研、中游转化到下游产业化,通过土地、资金、政策“组合拳”构建完整生态。

只有当产业形成聚集,才能进一步吸引人才,发挥香港作为国际人才高地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之间,合作一定是大于竞争的。


据了解,目前香港创科生态正加速跃升:“智方便”平台服务超340万市民,接达超过1100项政府和公私营机构服务及政府电子表格;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首期即将运营,三大研发院(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微电子)相继设立;过去几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3个百亿计划,分別是2022年「产学研1+」计划、2023年「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及2024年「创科产业引导基金」,致力于推动中下游成果转化,加快下游产展,构建创科产业体系。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