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香港会议举行题为“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分论坛。AI将如何通过生产力升级、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此,嘉宾纷纷展开讨论。
科创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表示,人们在研究AI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对自身的研究,对AI相关技术的应用也在改变人类自身行为模式。他指出,与互联网 “缩短物理距离” 的逻辑不同,AI不是解放人类脑力,而是人类首次创造的主动智能工具,AI能够自主产生逻辑,可能引发 “文明层面的变革” 而非单纯的技术迭代。AI正促使社会从原本 “以人为本的一元结构” 向 “人机共生的二元结构” 转变。
AI不断发展,日益成为各行业的通用性技术,后续其也将为赋能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发展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驻华代表海博表示,AI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进入人们生活,重塑社会各行业,改变社会组织的结构和面貌。申金生表示,中国在AI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关键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日益成为“通用性战略技术”渗透到不同领域,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但与此同时,嘉宾也表示,随着制造业、医疗、金融等数据密集型行业率先受益于AI,也需警惕技术伦理风险,要加强行业治理,建立行业标准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人文价值建设,确保AI有序发展,更好的服务人类社会。郭毅可称,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AI训练、“对齐”,主动服务人类,形成AI的闭环。
嘉宾们普遍认为AI应用市场前景广阔,应积极推动AI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促进AI低成本、高效应用,强化AI在各领域深度融合,释放经济活力动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战略发展部部长申金生认为,AI产业需在基础研究、算力算法和伦理治理等领域系统布局,尤其关注技术路径的创新突破。
嘉宾们高度关注AI发展中的观念转变和服务公平可及,与此同时也高度关注AI治理,呼吁各国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加强政策协调,克服政治分化,避免“科技铁幕”,打破科技鸿沟,加强对话与合作,增进互信,推动构建普惠包容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申金升强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于全球化迅猛发展时期,而AI的广泛应用则处在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进步就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推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海博呼吁,建立 “包容、可信” 的全球治理框架,指出 AI 的跨境属性要求各国在算法透明性、数据主权等领域加强标准协同。他强调,避免科技铁幕与数字鸿沟是全球治理的核心目标。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首席战略官、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杨燕青在总结中强调,AI时代的核心命题是 “技术为人所用”。论坛传递出清晰信号: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学术界,均需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共同构建普惠包容的全球科技生态。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庹亚男、曾毅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程依伦、王其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