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知否 | 提振消费,就是重构这套“互促机制”
2025-06-10 09:07:19
广州日报新花城

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在经济民生的大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关联着民生。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从这个视角看,大力提振消费的本质在于重构经济系统与民生系统的互促机制。



紧密的良性循环关系

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没有经济发展,分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也表明促进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通常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企业利润的增加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进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经济发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为政府加大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注入了新的动能。

民生改善反哺经济发展。总书记强调,“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民生改善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增强。消费者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各类商品和服务,从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中的教育医疗投入增加可以提升民众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素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当民生得到较好的保障和改善时,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享有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社会公平感和满意度增强,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颖熙)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博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