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杰
编者按:聚焦城市发展,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思享”频道与《城市观察》合作推出“闻道”栏目,采写或摘编专家学者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未来产业作为前沿科技驱动的前瞻性产业,其发展伴随着前沿颠覆性技术的深刻变革与加速演进,并且不同技术之间跨界交叉、融合赋能,从而形成了未来产业区别于一般传统产业的典型特征。
第一,未来产业是一种“跨界交叉型”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形成源于不同技术领域的跨界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例如,脑机接口技术是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它不仅催生了全新的产品形态,还开辟了全新的产业领域。跨界交叉的模式表明,在未来产业布局中,需要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合作,推动不同技术背景的主体联合攻关,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第二,未来产业是一种“融合赋能型”经济活动。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合成生物等为代表的技术,通过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金融、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行业的效率,还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融合赋能的模式要求在战略布局中,注重技术的通用性和适配性,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加速其在不同行业的落地。
第三,未来产业是一种“叠加组合型”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将两种或多种前沿技术或产品进行叠加组合,形成新的经济形态。例如,“固态电池+低空经济”“量子计算+卫星互联网”等组合,不仅相互促进,还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叠加组合的模式表明,在未来产业布局中,需要关注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技术的集成创新。
基于未来产业的经济形态特征,战略敏捷布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重大科技产业攻关项目中,应单列跨界融合类项目,并鼓励跨界主体联合申请相关项目。这不仅能促进技术的融合创新,还能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其次,需要为跨界融合、叠加组合的不同行业企业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不同领域创新产品的同步创新与迭代升级。最后,应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加速应用提供多元化的场景,以产业的思维、以应用和成果转化的思维来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时,以开源生态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和应用。
(作者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