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闻道 | 六大未来技术的新阶段,“新”在哪?
2025-06-06 08:21:38
广州日报新花城

□丁国杰

编者按:聚焦城市发展,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思享”频道与《城市观察》合作推出“闻道”栏目,采写或摘编专家学者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把握未来技术趋势,需要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演变,紧密跟踪权威机构的技术趋势预测、把握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布局方向以及科技巨头的前沿动向。总体来看,未来前沿技术演进的方向主要围绕智能、健康、绿色、材料、空间以及前沿制造方式展开,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未来智能进入“深度应用、人机协同”的新阶段

人形机器人加速演进,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增强成为重要的技术和产业应用方向。大模型应用持续拓展,代理型人工智能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年1月,日本软银集团、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美国甲骨文公司三家企业宣布投资5000亿美元,计划建设支持美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中心(“星际之门”)项目,继续强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布局。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颁给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科研人员,说明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颠覆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研究模式。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加速逐步商用,2025年全球最大的集成量子计算企业全同量子(Quantinuum)宣布计划在新墨西哥州建立一个新的量子研发中心,旨在为该州的量子技术革命奠定基础;空间计算的持续突破也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发展形成推动。


未来健康进入“数字融合、解码生命”的新阶段

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商业化成果,多技术融合交叉融合趋势明显,而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信息技术赋能生物研发,助力生物科技创新加速,“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合成生物等将引领生物科技的新未来。类脑智能、脑机接口都在孕育突破之中,如瑞士初创公司FinalSpark推出“神经元平台”(Neuroplatform),该平台允许用户远程访问16个人脑类器官,并可开展生物计算应用。


未来能源进入“多点爆发、颠覆变革”的新阶段

由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突破,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由替代能源逐步上升为主体能源,核能、氢能、生物质能、新型储能等均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量子光电池、天基太阳能(Space-based Solar Power,简称SBSP)、干热岩(Hot Dry Rock,简称HDR)等颠覆性技术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而更高安全性、更低成本、更前沿技术仍在探索。可控核聚变取得重大进展,可能在2035—2040年实现商业化,并且与数字、智能相结合领域对核能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例如,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带来的能源需求将让数据中心的耗电量达到国家级水平。为此,企业亟须在能源效率和无碳电力方面寻求创新。



未来空间进入“极地深海、深空拓域”的新阶段

深海探采、高技术船舶技术加速突破,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增长。载人登月成为下一个焦点,核推进技术推动核热火箭,如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和BWX Technologies正在测试核热火箭,预计2027年发射。低空经济引领未来城市交通变革,人类持续拓展极地深海太空的疆域边界。在探采领域,如美国知名的Quaise Energy和GA Drilling等公司正在开发超深钻孔技术,以释放深层地热能。


未来材料进入“极致性能、超限超能”的新阶段

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均已实现商业化应用,“人工智能+材料”加速新材料研发进程,未来材料正朝着极致性能、超限超能的方向转变,面向前沿领域赋能千行百业。例如,具备高柔性和轻便性的纤维电池,在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由生物相容性水凝胶制成的新型智能隐形眼镜,能通过改变颜色检测出青光眼等疾病,为进行及时医疗响应提供帮助;高性能、可回收的碳纤维增强基复合材料(CFRP)为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复合材料提供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产业向循环经济转型。


未来制造进入“极限制造、生成再造”的新阶段

发达国家加大新一轮先进制造的底层技术布局,引领未来制造模式变革。生物制造引领“生成万物”的新生产方式,美国、欧盟均积极实施“生命铸造厂”和“微生物细胞工厂”等行动计划。激光制造、纳米制造打开极限制造的新境界,如美国已经通过3D打印复制了一个全新的“沃尔玛”;我国国家层面也正在积极推进原子级制造。

(作者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博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