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与艺术共生照亮乡村文旅
张濬哲 王佳宝
塑造乡村精神文化空间,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品格的精神内核,深植于乡村文旅发展的土壤之中。当前,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和以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技术共同构成的数智生态环境,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内容范式及传播途径发生深刻变革。二者的跨界融合和共创共生,将为新时代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突破时空界限,营造沉浸式发展空间
弥合乡村物理空间边界,为乡村文旅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一方面,运用数智技术科学改造与修缮村落建筑与风光景物等乡村物理空间,赋予其新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依托特色建筑群,融合数智技术与艺术设计,打造集光、影、声、电于一体的沉浸式虚拟场景,如虚拟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如此一来,不仅能保留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更能使游客身临其境,提升感官体验,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构乡村社会生产关系,为文旅产业注入强劲发展动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扩展现实技术重塑着乡村的人际关系与生产结构。创作者可通过再现传统农耕形态,并结合“虚拟人”技术对栽培技术、红色资源、农耕文化等进行讲解和导览,由此构建可移动、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生成多感官联动、实时交互、虚实相融的多维艺术体验空间。这不仅拓宽了文旅发展边界,更创造出消费新场景,构建“数艺文旅”深度融合新范式。此外,应善用全息投影、动态捕捉、扩展现实等技术,创新性地结合水果艺术节、稻田秀场、非遗品鉴等表现形式,构建一个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场域,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深层次融合持续厚植精神沃土。
强化内容输出,打造创意IP
创新内容生产。运用大数据技术系统挖掘分析乡村文旅相关产品数据,精准提炼地区红色故事、著名人物、特色景区、经济作物等关键及代表性特征,助力创作者高效生成IP形象及文创衍生品,驱动产业发展。通过插画、动画、游戏等多元载体,融合乡村文化、数智技术和艺术创意,打造一体化品牌特色IP。例如深圳甘坑客家小镇开发的“小凉帽”等IP形象,生动具象地展示了客家文化的核心内涵。
赋能内容表达。数智技术赋能内容表达,助力激活乡村文化与旅游资源转化,促进产业富民、农民增收。通过先进数智技术驱动数据分析,提升乡村文旅的艺术张力与美学价值。例如,杭州西湖区外桐坞村将“元宇宙”搬进乡村的各个角落,运用“AR+艺术”构建现实通向数智世界的艺术通道,有效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显著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影响力与感染力。
精准内容投送。大数据与算法推荐系统的发展,为乡村个性化艺术IP及文创产品精准推送至目标受众搭建桥梁。基于算法的数智系统,可将文创产品通过数字展览、智能展演等形式触达千家万户。因此,唯有精准定位文旅消费人群与区域,洞察其兴趣偏好,动态调整传播路径与呈现形式,才能增强乡村数智艺术与公众的互动性,最大程度提升信息适配性与传播效能,使内容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创造经济价值。
重塑传播样态,活化传承非遗
改变静态展陈方式,以数智技术重构非遗藏品活态呈现新场景。通过3D打印、数字建模、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及多维交互等技术,高精度采集、记录和存储非遗藏品数据,提取藏品和文物背后“古老的故事”,并借助数智技术的动态化表达和可视化呈现,实现艺术再现与传承保护。公众可以沉浸式体验藏品魅力,与历史进行跨时空对话,重构乡土生活体验新秩序。
突破单一传播渠道,以数智技术拓宽非遗民俗活态传承新路径。当前,众多艺术院校师生正以农田景观、农耕设施为媒介,艺术展演为形式,结合定格动画、视频拍摄等新媒体手段,彰显乡村非遗美学力量。“云展演”“云展览”“云走秀”盛行,如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潮汕英歌舞,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势出圈”,并广泛传播至海内外,充分释放数智技术对乡村非遗民俗传承的多元价值。
数字与艺术的融合共生,其核心理念在于以数智赋能为基础,通过艺术表达和呈现技术无法传递的人文价值,技术又弥补艺术无法实现的想象力模型和构造,两者协同赋予乡村的空间营造、产品演绎和非遗传承等新的时代命题,既涵养乡村文化内涵,又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力激活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赋能与艺术激活,将乡村从“地理区划”转化为承载文化记忆、产出经济效能、创造共同未来的共生空间。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数字伦理与人文温度的平衡,打造既有温度又有技术的乡村文旅新形态。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本文是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23GZGJ126)阶段性成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