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反向飞地”,深挖产业潜力
吴圣金
当前,广东正处在爬坡过坎调整期、积厚成势积累期、动能转换接续期,必须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走稳走实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反向飞地”有助于畅通地区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和高效配置,也是广东深挖跨区域间产业协同潜力、拓展产业纵深的有效途径。目前,粤东粤西粤北12市均已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反向飞地”,但在探索过程中仍有一些堵点卡点亟须解决。
堵点卡点
“反向飞地”模式有待丰富拓展。当前,全省的“反向飞地”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在珠三角的展销中心和招商中心,目前大量的“反向飞地”采取这种模式进行运营;二是科创中心,由企业进驻“反向飞地”并设立研发中心;三是科技企业孵化地,企业借助“飞入地”孵化后在欠发达地区产业化。总体而言,当前我省“反向飞地”的模式仍然较为初级,有待进一步丰富以满足地方发展需要。
“飞出地”和“飞入地”联动性有待加强。“反向飞地”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其能否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各参与方合作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出于区域内的GDP、税收等考虑,一些发达地区对于“反向飞地”的建设发展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
部分“反向飞地”的运营人才不足。由于“反向飞地”成立时间较短,一些“反向飞地”的运营队伍主要由各部门抽调组建而成,未接受过系统化、职业化、专业化培训,运营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偏低。“反向飞地”无论是在人员数量、投资力度还是运营效率上都存在不足,企业孵化成效有待提升。
思路出路
强化分类引导,丰富“反向飞地”模式。重点建设发展“创新飞地”,帮助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和科技等创新要素,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丰富发展“消薄飞地”和“生态飞地”。“消薄飞地”是指欠发达地区经济薄弱村集中资金、土地等资源配置到结对的发达地区,联合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并取得固定收益,实现互利共赢、强村消薄。“生态飞地”则是指生态保护地区飞入发达地区,通过异地发展获得经营、资产收益及税收,反哺当地的生态保护。
明确积分准入标准,确保政策精准高效。积分准入制度可以把政策资源精准用在当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上,真正用在企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升级上。结合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需要,从企业注册地、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和税收等方面明确企业积分进入飞地的主要内容、评分标准和运行程序,并对准入的企业实行动态评估退出机制,确保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并且,运营管理部门可以参考企业积分发展情况,为园区企业提供土地资源、人才补贴和金融支持等资源,促进园区企业加速成长。
加快共建共享机制落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利益分成和统计核算机制是激发两地政府协作动力、减少合作摩擦,促进“反向飞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和重要保障。加大“反向飞地”建设的激励约束制度建设,推动合作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共计共享,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借鉴先进经验启示,“创新飞地”采取地方留成部分税收全额返还“飞出地”的方式,“消薄飞地”“生态飞地”模式可采取“收益保底+税收分成”方式进行利益分享。
畅通资源要素流动,增强区域联动合作。在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基础上,支持用地、能耗、环保等指标实现跨区域调配,鼓励结对区(市)县之间的节余指标优先调剂用于“反向飞地”建设,保障“反向飞地”要素指标需求。引导帮扶方将原有实施效果较一般的帮扶资金、产业、人员等资源力量投入到“反向飞地”建设中去,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反向飞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探索创新“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模式,提高“反向飞地”运营效率。“反向飞地”尤其是“创新飞地”具有明显的特色化、专业化特征,通过与专业化企业合作运营,展现出更高的专业性和灵活性。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新模式,政府管宏观、定方向,运营公司管微观、定项目。通过委托发达地区的专业化公司开展招商引智,提供研发需求对接、政策对接、基金对接、产业化落地协同等服务,提高运营效率。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