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望闻问切”调研法
潘靖轩 刘秦民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95周年,重温这一光辉典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借鉴中医“四诊”智慧,把“望闻问切”工作法运用到新时代调查研究,推动调研工作提质增效,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望:立足全局,洞察社会深层脉络
“望”是观察表象、把握整体。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时,将这座小城视为观察中国农村社会的“显微镜”,通过分析其地理、经济、阶级关系,揭示出土地革命的普遍规律。如今同样需要以全局视野选择典型样本,从局部现象透视全局矛盾。
一方面,从“地域样本”到“时代课题”。《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突出战略性调研与解剖式调研相结合。我们应将所选样本视为社会问题的“显微镜”,通过横向对比、历史比较等方法发现深层次矛盾与共性规律,以指导决策。另一方面,从“静态数据”到“动态追踪”。寻乌调查不仅统计土地分配比例,更深入剖析高利贷“钱利”“谷利”等剥削链条的运行机制。回到当下,要构建动态数据追踪体系,避免“盲人摸象”式认知失误。
闻:俯身倾听,捕捉基层真实声音
“闻”要求调研者以谦逊姿态深入群众,倾听多元诉求。毛泽东同志在寻乌邀请杂货店主、贫农等11人召开座谈会,通过方言翻译、同吃同住打破隔阂,最终让参会者无话不谈,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更显珍贵。
要破除“话语壁垒”。数字时代,技术手段虽快捷,但过度依赖线上方式容易形成“数据茧房”。调研者需要构建多维民意收集机制,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获取第一手信息。同时,建立“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动态对接机制,通过定期入户走访和多元化调查不断掌握群众诉求,实现政策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要构建“立体声场”。寻乌调查时,毛泽东综合运用开调查会、实地观察等传统调研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如今调研既要融合田野调研与线上社群分析,关注“沉默的大多数”,也要解析社交媒体中的民意走向。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真正把群众的心声传递给决策者。
问:以问题导向叩击矛盾核心
“问”是调研的核心,需以问题导向直击矛盾根源。从“富农土地是否该平分”到“商业资本如何对待”,寻乌调查每个问题都直指政策制定的痛点。必须发扬这种“问到底”的精神,坚持深入实际,用问题导向推动实践进步。
要勤于“问计于民”。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新时代调研要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既听发展建议,也听群众批评。调研者要当好信息“分析师”,对搜集到的一手资料进行研判,把群众最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列入清单,真正把群众所思所盼纳入调研视野。要实施“追问策略”。针对复杂问题,要借鉴“剥洋葱式”提问法:从宏观命题入手,逐层分解为子问题,层层深入;同时要坚持系统思维,分类施策。只有通过层层追问、精准发力,才能让调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破解问题的方案和决策,推动决策从“纸上蓝图”变为“地上通途”。
切:系统施策,推动治理精准化
“切”强调辨证施治、综合施策。寻乌调查中提出“抽肥补瘦”的土地政策,既纠正过激倾向,又保障贫农权益。历史经验表明,单一政策往往难以彻底解决深层次问题,必须综合施策,确保治理见到实效。
必须善用数据赋能,提升决策精度。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调研数据库,通过聚类分析、趋势预测等手段提高决策精度。必须做好政策协同,激活乘数效应。寻乌经验表明,土地分配必须与其他问题协同解决,单一政策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当前,面对诸多复杂挑战,我们更需“组合拳”式政策,统筹推进改革发展,为治理带来叠加效应。
【作者刘秦民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潘靖轩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GD24CMK16)的阶段性成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