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广言广语 | 给“官方号”装上“防伪芯片”
2025-05-20 21:11:04
广州日报新花城
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旅局长”人设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销售贴牌商品,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诈等灰色产业链。尽管2024年网信部门处置仿冒网站平台超500个,平台封禁违规账号数千个,但“假官号”仍屡禁不止。 如何才能破解“李鬼”背后的信任危机与监管困局,给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课题。 为何仿冒行为屡禁不绝?根源在于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链。“假官号”利用公众对于权威机构的信任,将流量快速转化为真金白银。“李鬼”们赚得盆满钵满,损害的是官方机构的公信力与形象。 “假官号”猖獗,平台难辞其咎。一些平台的注册机制不健全,账号注册审核机制不完善,也没有主动积极采取技术手段识别“假官号”。而且,一些平台奉行流量至上,放任一些直播间打着官方旗号公然“假播”“演播”。 “李鬼”乱象不绝,与违法成本低有很大关系。根据相关规定,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对仿冒账号的处罚措施一般是关停账号或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相比之下,仿冒账号的盈利远不止于此。而且,往往是"李鬼"账号在A平台被封,很快就能在B平台复活。这也使得治理起来难度重重。 治理“假官号”,给信任装上防伪芯片,需要筑牢三道防线。一是法治防线,坚决斩断灰色利益链,对于“假官号”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二是技术防线,平台必须承担起“守门人”的责任,持续升级技术手段,利用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让仿冒官方机构无处遁形。三要筑牢公众防线。多渠道开展“防伪科普”,提高公众数字素养。 “假官号”的屡禁不绝,折射出网络空间治理的复杂性。唯有高悬 “法律利剑”、织密 “技术防护网”、筑牢 “认知防火墙”,才能围剿“李鬼”,守护好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 文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谭敏 视频/数字人生成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皇甫思逸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