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掠过南雄盆地,将珠玑镇千亩稻田熨出绸缎般的光泽。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灵潭村,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正在展开——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耳畔回响着鸳鸯围暴动故事,沿着田埂追寻革命烈士钟蛟蟠的足迹。
这是韶关学院继上月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首创“红途智启”AI思政课后,再次将“实景+实地+实训”教学模式推向深入的重要实践。
5月10日至11日,韶关学院师生将课堂搬进原“中央苏区县”广东韶关南雄市希望的田野,以“双百行动”为笔,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上书写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篇章。
实景课堂 红色热土上的精神洗礼
灵潭村这座曾因“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得名“泥潭村”的“红色祖屋”,此刻正被初夏的阳光镀成琥珀色,已然蝶变为美丽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数百亩良田环绕的客家围屋里,灵潭村党支部书记黄建忠指着展柜中泛黄的文物,以钟蛟蟠烈士事迹为引,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锻造美丽乡村”现场讲解,带领师生回溯灵潭村的红色历史与奋斗征程。
当听到烈士后人至今仍在村里守护红色遗址,一名青年学生在笔记上重重写下:“信仰从来不是陈列馆里的标本,而是代代相传的体温。”纸页沙沙作响,仿佛1928年的春雷仍在字里行间滚动。
这是韶关学院开展红色文化赋能“双百行动”实践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师生感悟乡村振兴实践的一次重要活动。
韶关市、南雄市教育部门及珠玑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灵潭村代表,韶关学院“双百行动”驻南雄服务队、韶关学院教务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现场,韶关学院与灵潭村签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并揭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介绍了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背景与意义。
灵潭村是集红色教育、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示范村,凭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生态资源,走出“红色+绿色”融合发展之路,成功实现从“泥潭村”到“典范村”的蜕变,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知行合一 田间地头的成长课堂
最生动的课堂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间展开。珠玑镇镇长廖春花以“灵潭村:脱贫之后,向美而行”为主题,分享脱贫后的发展成果与规划,描绘出乡村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她的讲解被阵阵稻香裹挟,随风飘向远处的智慧农业大棚。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雯雯在“星火燎原”革命烈士雕塑前,带来“铸魂·赋能·共生: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灵潭实践”课程,从理论层面剖析红色基因如何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她的话音未落,正在田间劳作的一位村民直起腰来,古铜色的脸庞绽开笑容:“现在村里一天比一天美,城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民宿‘五一’假期天天爆满咧!”
教师张阅以“双百行动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的灵潭实践”为题,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深入思考国家战略在基层的实践路径。裹挟着新禾的清香,张阅的声音与无人机作业的嗡鸣交响成乡村振兴的进行曲。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分组围绕红色文化传播、美丽乡村共建、乡村振兴主题调研和文创设计成果等“四个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们在田野间行走,切实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担当
暮色四合,灵潭河畔的晚风送来阵阵稻香。返程的大巴车上,归途蜿蜒如历史长卷,韶关学院202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王智斌感慨道:“在灵潭村,革命先烈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乡村振兴的成果让我看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我要把所见所学转化为奋斗动力。”
后视镜里,灵潭村的轮廓渐渐模糊,但那些沾着泥土的思考、带着露珠的创意,已然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一颗颗发芽的种子。教育最动人的形态,或许正是让书页间的铅字生根抽穗,最终长成稻田里沉甸甸的信仰。
把思政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主战场,让青年学子在泥土芬芳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这正是韶关学院为“大思政课”所写下的最生动的注脚——当教育走出围墙,当青春邂逅乡土,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从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的AI沉浸式教学,到灵潭村的实景课堂,韶关学院正探索“实景+实地+实训”的三维育人模式。通过实施“红色领航”思政强基工程,学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让思政课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春风化雨的效果。
当教育走出象牙塔的藩篱,思政课便有了大地的体温。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在“红色祖屋”灵潭村,从AI还原的战斗场景到田间地头的案例解剖,从泛黄文献到直播带货的实训,韶关学院正用“红绿相生”的彩笔,在粤北红色热土上书写着立德树人的“红绿”双色答卷。
这一节节双向奔赴、知行合一的思政课,不正如无边绿野暮色中渐次亮起的一盏盏智慧路灯,既照亮来时的烽烟,也指引着去路的星辰?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刘带、盛芳、李丽群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石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