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纸短情长|跨越山海十年医患情 印尼病友和她的护士“姐妹”
2025-05-12 18:27:16
广州日报新花城

十年前,她从印度尼西亚远赴中国看病时,还需要借助翻译软件和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的医护人员沟通。十年后,她已经能够用中文写信,用中文为病房的病友姐妹们加油鼓劲、讲解疾病的科普……

“亲爱的护士姐妹们:十年间,我经历了24次入院,你们的温柔与专业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化疗呕吐时,你们彻夜守候为我擦汗换药;放疗灼痛时,你们棉签涂药的轻柔像对待婴儿;语言不通时,你们举着翻译软件、学印尼语逗我笑……这些温暖片段,让我在绝望中尝到生活的甜。”印尼患者妮娜(化名)在信中这样描绘了优质照护带来的温暖与力量。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护士长郑夏玲则感慨,读到这封令人眼湿湿的信,顿时觉得“这么久以来的付出很值得。”这段双向奔赴的医患故事,诠释了护理的温度。



十年前 印尼女子远离家乡来穗求医

2014年5月,妮娜发现自己不太舒服,总是出现不规则出血。妮娜的丈夫是一名华侨,机缘巧合之下,朋友介绍他们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就诊。在了解她的情况后,院方马上安排了宫腔镜检查,最终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还突然得知自己患的是癌,原本乐观开朗的妮娜十分彷徨,最初常常在病房中默默流泪。

大学城医院妇科立即召集了多科室会诊,根据妮娜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妇科护理团队的护士们更是轮番前往病房关心她。“语言不通,大家就用翻译软件学了几句印尼语和她交流,表达不清的地方,就努力用肢体语言反复比划,希望她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治疗方案,减轻一些心理负担。”郑夏玲回忆说,在护理团队姐妹们的努力下,妮娜逐渐敞开了心扉,愿意和大家交流。

饮食习惯是另一个让她头痛的问题。每天饭点时餐车一到,细心的护士们总发现她悄悄戴上口罩甚至关上门或直接离开病房。郑夏玲便跟她聊天:“觉得中国的饭菜怎么样?在印尼平常吃些什么呀?”在护士长的主动询问下,妮娜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不适应中国的餐食。护士们得知情况后,细心地询问她平时在印尼的饮食情况,在征求医院营养科的建议后,大家轮流前往菜市场、超市寻找斑斓叶、香茅、椰浆、鸡胸肉等食材,自己花钱买回来让医院饭堂为她定制了带有印尼风味但又符合手术病人营养要求的低脂高蛋白营养餐。姐妹们的悉心照料让她深受感动,信任感、依赖感日渐增强。


妮娜和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的护士们情同姐妹。

有温度的护理 让患者更安心家属更放心

除了日常生活上的细致关心,护理团队多方协同、中西医融合的优质照护也让妮娜安全感满满。“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中医护理也有护理的‘望闻问切’。”郑夏玲介绍,护士们除了“望”,即通过监护仪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外,还会通过与患者沟通,听“闻”患者心声;在护理时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疼痛等级,清楚患者身体状况;通过中医脉象、手诊的方法辩证地“切”出患者的气血状态,全方位地了解患者情况。并通过与医生、护工们的无间隙链接照料,让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由此让患者更安心,同时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

为了加快加快妮娜的术后恢复,并在后续一系列的化疗、放疗过程中达到减毒增效,护理团队发挥中医院的特色,在关注患者情绪的同时用中医疗法进行舒缓治疗。化疗期间,爱美的妮娜看着不断脱落的头发,心里十分难受。护士们轻声说服她剃掉头发,帮她进行中医的头部经络按摩和刮痧。护士们还根据她的情况,熬制含有生姜、桂枝、艾叶等的药水,让护工为她擦浴,以起到扶阳、加快恢复的作用。

这些中医疗法让她渐渐缓解了焦虑情绪,夜里也能睡上好觉,有信心把治疗坚持下去。护士团队无微不至的照料,真正做到了让家属“陪而不护”,妮娜的丈夫也能专心地陪伴她、安慰她,而不需要为生活的照料操心。

哪怕是随后病情出现反复,她也能够坚决回到广州接受治疗。“加油,没什么过不了的!”十年间这句中文从生疏到流利,成了妮娜的口头禅。

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后,妮娜就出院回国了。这之后,她始终保持着和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医护团队的联系,尤其是和护士“姐妹”们密切互动。每年,她都会回到广州住院复查,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

倾听患者心声 她也加入了助人的行列

郑夏玲介绍说,妇科护理团队十分重视聆听患者的心声。护理团队会定期联合义工、护工等团队举办“心理放松锦囊”课程和人文关怀课程,邀请患者和家属一起参加。

在医院期间,妮娜和她的丈夫也曾参与了两次关怀课程。她在丈夫的帮助下,通过写“患者关怀日记”表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医护人员进一步了解了她的身心状况。通过十年间和护士们的交流,妮娜逐渐学会了用中文沟通,在痊愈后,她也经常以“健康宣讲员”的身份回到大学城医院。

“大学城医院妇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里的医生、护士是我的家人,这里的病友是我的战友,如果我的经历能鼓励到大家,我很乐意跟大家分享。”她常参加院内的关怀课程,走进每一个病房,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和病友们分享自己的故事,用和蔼可亲的笑容温暖每一位病友,鼓励病友们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有温度的陪伴和关怀。”郑夏玲分享说,多年的护理经历让她能够与患者将心比心,帮助患者重建生活的信心。“能够被患者需要,就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动力。”


妮娜和医护人员一起为病友们加油打气。


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关怀课程活动现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实习生:黄懿旻
通讯员:陈佳佳、庄映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