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5日举行的广州市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热门的旱地冰壶比赛既紧张又欢乐,运动员们以团队作战,齐心协力,演绎了一场场“技术与脑力”的对决。旱地冰壶作为一项新兴的残疾人体育运动,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成为残疾人朋友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重要舞台。它不仅保留了传统冰壶运动的竞技精髓,还突破了场地和设备的限制,成为适合残疾人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
残疾人旱地冰壶运动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趣味性。它不受季节、场地和设备的制约,只要场地平整光滑,室内外均可随时开展学习、训练和比赛,比赛规则与传统冰壶运动相同,但无须身体对抗,降低了运动风险。旱地冰壶的赛道总长13米,宽1.65米,壶的得分取决于其与中心点的距离,越接近中心点得分越高。
练习现场。
旱地冰壶分为轮椅组、听力组和智力组等三个组别,不同残疾类型的选手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组别参与。例如,肢体障碍的选手需要坐在轮椅上完成投壶动作,而听力组和智力组的选手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跪姿比赛。
练习现场。
近年来,旱地冰壶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据了解,广州市残联自2020年以来,已在多个区设置了旱地冰壶推广活动点,服务残疾人达2000人次。广州市旱地冰壶队教练员郑裕宁告诉记者,2025年,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办,旱地冰壶入选为群众性比赛项目之一,这推动了运动员们加倍重视广州市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大家都希望全力以赴获得最好的成绩。”他同时也认为,这将进一步提升旱地冰壶运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残疾人参与其中。
比赛现场。
事实上,旱地冰壶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技术动作,还有对比赛规则和战术布局的理解,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在比赛中,运动员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战术,这无形中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机会。”郑裕宁说,旱地冰壶运动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更是一种精神激励,让残疾人朋友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希望,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比赛现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通讯员:穗残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通讯员:穗残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