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朱伯(化姓)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时,医生护士都吃了一惊。“手足扭曲成‘老姜’,痛风石数量之多,受累关节之广泛,发展速度之快,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科室主任黄建林教授表示。
据了解,朱伯家住沿海城市,60岁前靠打渔为生,海鲜是主要食物之一。3年前他突然出现左踝关节红、肿、热、痛及行走受限等痛风症状,到村里的诊所就诊,医生给他打针,症状很快缓解。“痛的时候就去打针。”朱伯表示。随着病情的发展,朱伯左踝关节周围出现皮下结节,而且越长越多,逐步遍及手、足、踝、肘等关节,连耳郭也不能幸免。
朱伯入院后,医生检查发现其血压很高,且其血尿酸较高并伴有肾功能不全。为何病情发展到如此地步?黄建林认为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朱伯错过了在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的治疗时机。此外,其急性期处理也不恰当。黄建林表示,目前诊疗指南认为急性痛风发作时,一线治疗药物为口服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双氯芬酸等),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才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朱伯“痛的时候就去打针”,这种针一般为糖皮质激素,虽能较快缓解疼痛,但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会放松警惕,忽视规范的长期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这些生活习惯要警惕
饮食因素
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海鲜(如虾、蟹、贝类)、动物内脏(如肝、肾)、浓肉汤等食物嘌呤含量很高,要避免大量食用这些食物。
饮酒:酒精会影响尿酸排泄,“液体面包”啤酒本就含高嘌呤,而白酒度数较高,两者均容易导致痛风。
饮料代替水:碳酸饮料、奶茶、果汁类饮品也是痛风和高尿酸的“隐蔽推手”。
生活方式
受寒:寒冷是痛风的诱因之一,痛风患者应注意保暖。
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身体代谢过程会发生紊乱。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
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会影响尿酸代谢。如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在利尿的同时会减少尿酸的排泄;阿司匹林在小剂量使用时也可能干扰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在痛风的发病原因中占据重要地位。临床观察发现,如果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痛风,那么其他亲属患痛风的风险相对较高。
文字: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通讯员 陈子滢 张婷婷 简文杨
编辑:李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