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市作为艺术现场”展览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展出,展览关注中国当下艺术实践与城市空间的互动,艺术表达中的城市问题、日常生活,关联到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展览希望通过艺术家的个体实践与视角,关切城市的若干可见与不可见、有形与无形、整齐与杂乱、真实与虚构、公共与私密的边界流变。
策展人杨义飞
策展人杨义飞带着记者在现场感受了这种艺术实践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并且简述了艺术家的背景和创作的故事,这些艺术家都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各个序列的佼佼者,作为日常教学的有益拓展与补充,将原本作为教学案例的艺术家作品拉近到触手可及的距离,为广州美术学院的跨学科专业交流与通识教学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大众进入当代艺术提供了一次很全面的体验。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回应上述关切。
通识基础课@空间与场域
第一单元艺术家:
二高、何利平、胡向前、厉槟源、刘庆元、林一林、第一芬兰松馆
“城市作为艺术现场”单元中,艺术家在城市的不同场域展开工作,探索身体与城市空间、社会肌理的交互关系。杨义飞介绍来自艺术家刘庆元的作品《黄褐色》是一件容易让观众从传统艺术形式切换到当代的一件作品,来自于木刻板材、黄麻布、物流货运托架的基本色调,这种颜色和工厂、劳作、搬运和日常生活密切相连,艺术家认为是个人工作的常态写照,身处这个你追我赶的时代,艺术劳工投身于这一片“沸腾的生活”,风驰电掣般地行动,任何的停顿和犹豫都显得“不合时宜”。“黄褐色”是一种多方位的众声喧哗的日常景观,也是充满杂音的“聒噪和低语”,折射出社会的多棱镜像。
刘庆元《黄褐色》 材料媒介:木刻装置、影像、黄麻布和货架,尺寸可变 2022至今
而另一组作品“荆竹生活广场”是艺术家何利平利用个人形像为一栋类似于“桶子楼”楼的一楼所有小商铺(16家),拍一个专属于自己店铺的视频和平面广告。荆竹生活广场修建于2007年,是一栋长方形的独栋商住两用商业楼,这栋楼的中间是天井,天井周围是走廊的建筑结构布局,负一楼是地下停车场;一楼是农贸市场;二楼是网吧;三楼是茶楼和一个中餐馆;四楼是酒店;五楼是30㎡左右的小公寓;六楼是30多㎡的LOFT公寓,广场周围有着8个左右的安置小区,从而奠定了它在该区域“CBD”的地位。荆竹生活广场一楼的商铺业态有诊所、小超市、面馆、面包店、药房、水果店、早餐店、卤肉店、生鲜店等社区商业业态。在这样一个小巧、完整的社区生态链里,当下一切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日常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艺术家想表达或是呈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气质!
何利平《生活广场》 作品材料:喷绘布、电视、高清视频、补光灯、生活用品等 2020年
第二单元艺术家:
葛宇路、李燎、翁奋、郑国谷、庄辉
“城市问题的思考介入”单元中,艺术家通过创作讨论城市的结构、分层、流动、地理等问题。其中一件“网红”的作品应该就是《葛宇路》了,艺术家葛宇路利用其姓名中路字的巧合,艺术家将一条北京的无名路标记为 了“葛宇路”,这条路名迅速被各大网络地图收录,并被官方承认长达三年之久。后因为网络曝光和大量讨论,艺术的家实验行为,恰恰连结了城市以及群众,并且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尽管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这块路牌摘掉了。当代艺术家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可以了解背后创作故事。
葛宇路《葛宇路》 行为
又例如艺术家李燎作为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常以敏锐而不乏自嘲式的视角洞察并解构社会、家庭与艺术生产模式。对李燎而言,劳动意味着行动,在《老婆去创业了》这组作品里艺术家当了六个月的外卖员,还上了一个月房贷。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他既是系统的参与者,也是超脱于系统的游戏者。在看似随机性的行为与记录下,真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的边界就此消融,日常经验与认知在此被引发新的认识。
第三单元艺术家:
曹斐、范勃、刘成瑞、李文枫、掉队小组、布衣百迹、无界艺术
“城市空间的日常转译”单元中,艺术家将日常生活的现象与问题转译为有形的作品,使日常生活场景和活动得以呈现和延续。艺术家范勃的作品《同温层》关注“日常生活”,通过对展览空间的重新定义来形成与以往生活经验不同的某种“例外状态”。作品中并没有显得“真切”的各种生活化场景和物品,艺术家更聚焦于大数据时代,在技术的推波助澜下,人们日渐呈现出的“同温层效应”:即主观选择越来越沉溺于一种稳定、封闭、不断重复的环境,我们的感官长期将被各种信息茧房建构起来的景观所裹挟,而越来越单一的信息渠道将不断地固化我们的世界认知和心理体验。范勃自述“半隐半现、纵横交错的家居陈设阵列形成貌似日常物考掘的遗址现场。而日常物又是被拉大比例而建构起来的非实用品,穿梭其间的“渺小”的观者不只是体验到视觉上的陌生化与虚感,还包括因为奇观化的造境而投射出的心理的畸变。因此,它也是一种关于剧场化世界的心灵考掘。”
范勃 《同温层》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0
范勃 《同温层》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0
而2019级实验雕塑工作室的作品《布衣百迹》,“布⾐百迹”项目是围绕康乐村及⼴州轻纺城区域的⼀次观照与思考,从流动⼈群的⽣存现实、服装产业的异化、劳动个体的价值、外贸⽂化的境况与城市化变迁等多个视点出发,呈现了康乐村居⺠和纺织业从业⼈群复杂⽽多元的⽣活境遇与劳作。
策展人杨义飞建议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读者,要来到现场去感受作品,并且尝试了解背后的故事,“当代艺术,从来都不是大众的,它是小众的,作为非专业观众,我们首先不要抱着我是否看懂这样的预判去欣赏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通过装置、影像、行为等样式呈现,我们先沉浸其中,艺术家和策展人甚至艺术场馆都在一同努力去做一些转换,使得观众有共鸣互动——我们都是其中一份子。”
展览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1、2号展厅(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 257号)
展览时间:
2025年3月25日—2025年5月6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 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