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腹胀乏力?可能是肝脏在“求救”!肝脏疾病患者要小心
广州日报新花城

3月18日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肝脏是人体“沉默的工厂”,承担着解毒、代谢等关键职能。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脂肪肝、酒精肝等代谢性肝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终末期肝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防范关键在于早筛早诊早治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如果没有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容易进展为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等。防范病毒性肝炎,关键在于早筛早诊早治。”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表示。

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3000万。但我国乙肝感染就诊率低,疾病诊断率只有24%,治疗率仅为15%。因为绝大多数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首次就诊就已经是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成人一生至少要做一次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侯金林表示,对于乙肝表面抗原筛查阳性的个体,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评估、诊断及一体化临床治疗管理至关重要。

终末期肝病早期无任何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死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许多患者出现症状时已是中晚期。“一次腹胀、一次乏力,都可能是肝脏的求救信号。”南方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李川江提醒。

李川江表示,终末期肝病的“沉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早期无症状。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即使肿瘤生长到5厘米甚至更大,患者也可能没有感觉。二是进展不可逆。从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往往需要10~20年,但一旦进入失代偿期(如出现腹水、肝性脑病),5年生存率不足30%。李川江建议乙肝/丙肝感染者、长期酗酒者、脂肪肝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等高危人群,需每6个月检查肝功能、超声和肿瘤标志物。

此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若不干预,10%~15%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3%~5%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在我国,酒精是肝脏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酒精会损害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同时,药物导致的肝损伤也不能忽视,某些药物如激素类免疫抑制剂、抗风湿药物等也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还有生活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其致癌性是氰化钾的10倍,1mg即可诱发肝癌。此外,还有一部分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预防终末期肝病织密六道“防护网”

早筛早诊:乙肝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长期酗酒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需每6个月进行肝功能、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测;

疫苗接种: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抗体不足者及时补种,保护率超95%;

健康生活: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酗酒,多吃蔬果,避免熬夜;

科学用药:避免自行服用成分不明药物。长期服用抗风湿药、化疗药者,需监测肝功能并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

精准治疗:乙肝患者坚持抗病毒治疗,肝癌高危人群纳入分级管理。

环境防控:拒食霉变食物,使用不锈钢砧板,降低黄曲霉毒素暴露风险。

文字: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屈理慧 邓淑云 曾爱群

编辑:李月婷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