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向信息时报记者反映,比起旁边小区,自己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价格“贵得离谱”。
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多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后发现,邻近小区之间,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价格确实有些差异。
荔湾区某充电桩。信息时报记者 潘敬文 摄
街坊困惑:
旁边小区充电比自己小区便宜?
“给电动自行车充电,旁边小区的价格跟我这个小区,怎么相差这么多?”近日,家住广州市天河区某小区的居民钟先生向信息时报报料。
钟先生向记者表示:“哪怕单次充电电量很少,只要充电时间稍微长一点,费用就高得离谱。”钟先生表示,现在仅仅充电7小时,费用就接近4~5元,可实际上充电的电量常常连1度都不到。“旁边另一个小区,花1元就能充电6~8小时,这差距也太大了。”
钟先生认为,小区充电桩按时间计费缺乏公平性,完全没考虑到实际用电量。“应该按实际消耗的电量收取服务费,这样既能让大家明明白白消费,也能降低日常开支。”钟先生自己曾向小区物业反映希望能调整收费,但迄今无任何答复。
记者调查:
部分充电桩特别便宜
根据钟先生提供的充电截图,记者发现,充电7小时耗费电量是0.886度,按0.8元每度的电费计算,充电电费仅为0.7088元。这0.7088元钟先生认为是合理费用。而钟先生认为不合理的费用,是7个多小时总价是4.55元,这意味着服务费高达3.84元,超过0.54元每小时。
同时,记者在荔湾区一充电桩为自己的电动自行车进行充电,大约7小时45分钟,收费4.82元。因此可以判断,钟先生的收费并非异常高。
那么,为什么钟先生家旁边的小区充电桩价格特别便宜呢?
记者调查发现,钟先生所指的“旁边的小区”其实是某单位小区,他们使用的是一个名为“驴充充”的充电桩品牌。该品牌充电价格较低:4小时1元,8小时2元,12小时3元……以此类推。
该单位小区的街坊表示,因为这些都是小区“自建”的,所以价格便宜。但记者在驴充充App上发现,很多其他地方,该品牌充电也是这个收费价格。
记者采访了驴充充客服,客服表示,他们只是销售设备,价格仅为528元一套(有10个插座),产品保质期5年。至于“1小时4元”是这些设备的初始价格,商家或者用户安装好后,愿意设置多少价格,就是多少价格。
不同地区的充电桩
服务费差异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电动自行车户外充电设施充电费用包括了“充电电费”和“服务费”两个部分。
其中,“充电电费”价格全市大致相近,幅度为0.6~0.8元/度,价格较为低廉。真正让很多用户困惑的,是充电桩设备运营公司收取的“服务费”。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服务费”受场地租金、企业规模、电动自行车电池功率、充电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商业中心区的租金高,充电桩收取的服务费普遍较高。
比如沙涌地铁站附近某电单车充电桩,基础电费统一为0.8元/度,充电功率为601W~800W,服务费则是0.85每小时。而在珠江新城某街充电桩,基础电费一样是电费0.8元/度,但当充电功率在500W~800W时,服务费则高达2元/小时。
记者进一步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充电桩,不同电池功率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时收取的“服务费”也有差异。
还是以天河区珠江新城的街电充电桩为例,当充电功率在0W~150W,服务费为0.38元/小时;充电功率在150W~300W,服务费为0.75元/小时;充电功率在300W~500W,服务费为1.25元/小时;充电功率在500W~800W,服务费为2元/小时;充电功率在800W~1000W,服务费为2.5元/小时。换言之,电池充电功率不同可以产生6.5倍的服务费差异。
天河某充电桩价格梯度。
而番禺区某充电桩,当充电功率处于1W~200W这个区间时,每小时的收费是0.5元;而功率在201W~500W,每小时收费就变为0.7元;若功率达到501W~1000W,每小时则要收取0.9元。
为什么充电桩功率差异会导致服务费完全不同?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功率越大、对充电桩损耗越大。因此大功率电动自行车充电会被收取更贵的服务费。
番禺某住宅小区充电桩。
业内人士:
基础电费和服务费应分开标注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充电品牌看似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想要快速判断是否划算,依旧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
实际上,早在2023年8月份,广州市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规范我市电动自行车经营性充电设施充电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充电电费和充电服务费应该分别计价、分别收取,不得打包混合收取。基础电费和服务费,其实两者均应分别标示、分别计价。但记者走访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居民区的充电设施附近张贴了相关的充电费用明细。
部分充电桩并未明确标注充电费用明细。
通知要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在充电场所、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醒目位置分别标示充电电价、服务费项目与收费标准、服务电话等内容,手机扫码或网络上的标示不能代替服务场所的明码标价,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在单次充电结束后,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当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向用户推送计费模式、充电时长、收费金额等信息。
但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充电品牌现场仍没有张贴明确的收费标识,消费者需要扫码进入对应小程序才能得知收费情况,更有甚者,要求先充值,使用后才能看到具体收费明细。这种不透明的收费方式,极大地增加了消费者选择充电设施的难度,也容易引发纠纷。
大品牌或自建充电桩
有助于降低成本
如何寻找价格比较低廉的自行车充电桩?除了一个个去试,大品牌在规模效应下确实可以做到成本更低。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广东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铁塔公司也在广州运营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我们正在通过规模化建设,有效降低边际成本,2024年在广东省充电端口数量增长到13万个,成功推动上游设备采购成本显著下降50%。”
他还表示,他们严格执行“价费分离”政策,实行电费据实结算,充电服务费需覆盖场地租赁、智能设备、站场建设及24小时运维等多元成本,“不同区域因电力扩容投入、场地资源稀缺等因素,服务费存在合理差异,但我们通过智能调度系统确保价格透明合规。”
此外,可以参照上文中提到的,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小区甚至个人住宅,如果能“自建设备”,那确实也可以大幅降低充电成本。
文/信息时报记者 潘敬文 实习生 郭淑琳 柳骏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