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中医师提醒:未病先防,调理身体正当时
广州日报新花城

3月5日正式进入惊蛰节气。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蛰伏于地下的虫类都被雷声惊醒,开始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常少琼提醒,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惊蛰预示着万物复苏,自然界阳气生发。未病先防,调理身体也要从这个时候开始。

常少琼表示,惊蛰节气后,气温开始缓慢回升,阴雨、雷雨增多,偶有“倒春寒”,早晚温差较大,自然界寒、湿、风邪偏盛。起居上,要顾护阳气,预防寒、湿、风邪侵袭;衣着上,要做到“春捂”,特别是避免露脐、露腿等,日常可穿着薄外套,以免受凉引起腹痛、腰痛或膝关节不适。

此外,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勤于梳头,活络经脉。若平素气血不足,在湿气偏盛的春季便容易出现“春困”。为防止春困,应保证充足睡眠,日常勤做梳头动作。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督脉、任脉等都在头部。日常勤梳头,有利于促进阳经气血运行,起到生发阳气的作用。日常反复头晕、偏头痛、脱发、头发早白者,勤梳头有辅助治疗作用。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建议用午间散步采阳法助阳气生长。午间11点~1点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候。惊蛰节气午间温度不会太高,此时可到公园散步,同时晒晒太阳,让温暖的阳光帮助体内阳气生发。

中医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中医说的“春温”,一般是指春季常发的外感温热疾病,如甲流、诺如病毒、手足口病、水痘等。常少琼表示,人们平日应坚持运动,以提高自身抵抗力。但运动不宜太剧烈,以快步走、慢跑、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为佳。此外,日常要做好手部卫生,必要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春温”。

药膳食疗

在岭南地区,惊蛰节气饮食需要注意养肝、健脾、祛湿。春季应肝,肝气偏旺,为了避免肝火盛克制脾胃,饮食上应减少吃酸。可以多吃升阳、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菜、淮山等。

补气护肝茶

材料:黄芪5克、佛手干5克、玫瑰花10克。

做法:将以上材料放入陶瓷杯中,加热水200毫升,盖杯子焗10分钟后饮用。

功效:益气疏肝,可以缓解疲乏春困、烦躁、自汗等。

山药红枣粥

材料:山药、枸杞、红枣、大米适量。

做法:将山药去皮洗净后切块备用;大米、红枣、枸杞分别洗净后浸泡备用;在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和大米一起熬煮20分钟,倒入山药、枸杞、红枣小火熬15分钟左右,关火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益胃、气血双补。血糖偏高者可把大米换成小米,注意适量食用。

穴位按摩

按摩太冲穴

定位:足背第一、第二跖骨接合部前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腹揉压太冲穴50次,每天2~3次,以感觉微微酸胀为佳。

功效:疏肝解郁。

按压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腹揉压足三里穴100下,每天2~3次,以感觉微微酸胀为佳。

功效:健脾益气。

文字: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唐嘉仪 刘苡婷 王爔晨)

编辑:李月婷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