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文在乡野”——习之堂藏乡土文献手稿特展近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展出
2025-03-24 16:44:30
广州日报新花城

文字的书写与表达,实为代表一个社会文明品质的“礼文”之重要体现。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自传统至于现代,诸多礼乐仪制不当弃置而当传承,如此方可更好地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文明。


展品

“礼文”之体现,不仅在庙堂,亦在乡野。“乡野”一词,至少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义涵:其一,乡野是乡土,是故乡。故土总是寄寓着每个人心灵归属的特殊情感。其二,乡野是地方,是基层。华夏文明的风教传统,使乡野总能够较为全面且稳定地保存着古老文明。其三,乡野是传统,是根基。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位,乡野大地上的文化风习代代承传,由小传统而可折射大传统。


展品

“文在乡野”之“文”,非仅指民俗或非遗,乃指基于文字的文化及文明;“文在乡野”之“乡野”,非指粗鄙或俚俗之地,而指蕴含及保存礼文的社会有机体;“文在乡野”之“在”,非仅指一种表象呈现,而指渗入乡土社会肌理深处的哲学实存。


展品

鉴于此,习之堂精心整理相关藏品,而成“文在乡野”专题展览,主要展出江西吉安、广东江门、安徽绩溪、浙江绍兴、福建福州、山东阳信等地之乡土文献手稿若干,以见乡土中国与文明传统之密切关联。文献内容,涉及婚丧嫁娶、礼仪往来、下庠书塾、方志族谱诸多题材;手稿作者,涉及乡贤士绅、乡间学童、五行八作各色人等。


黄林先生为展览题写“文在乡野”

八十年前,费孝通先生敏锐意识到“文字”与“乡土”之间的巨大张力,然而在传统乡土中国,“文字”不但实际已经“下乡”,而且在塑造乡土社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周春健(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运成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