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大湾区,一所初创两年多的大学,应该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在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和《哪吒2》的导演饺子身上,一校之长会得到什么启发?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在接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专访时表示,相比于发表文章,做科研更重要的目的是带动未来经济发展,解决未来产业的问题。大学必须要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成长的“土壤”。
谈国际化:希望培养下一代具有国际观
记者:前不久,您刚刚结束中东之行。此前,学校又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签署协议。更早前,在驻穗外交官元宵节活动中,您提到学校正通过国际交流加速全球化进程。可以介绍一下学校在国际化方面的规划布局以及近期收获吗?未来港科大(广州)是否计划扩大国际生招生规模或推出更多跨国联合培养项目?学校如何吸引全球顶尖学者?
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一所新学校,我们立志建设一所创新的、国际化的大学,而不是一所传统的大学。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今中国对外免签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作为一所国际化的学校,我们希望培养下一代的孩子有国际观。只是看看国外书、看看国外电影,并不能完全有国际观。
一方面,我希望把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请到港科大(广州)来,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尽可能多的、好的机会,让我们的老师、学生走出去。港科大(广州)有优势做好国际化。建校之初,我带了20位港科大的资深教授过来,还有300多位教授是通过全球招聘引入的,98%的老师都有在境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学习、工作的经验。
从去年1月开始,我与学校的高层共带团出访7次,足迹遍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5个国家。我们访问了剑桥大学、鲁汶大学、东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50余所世界一流高校,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足联等国际机构进行深度交流。
之所以做这些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希望让大家知道港科大(广州),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尊重不同文化;第二,作为一所国际化的大学,我们希望吸引国际生,让港科大(广州)的校园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流、各国青年结下友谊和共同成长的地方;第三,我们特别希望招聘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一流人才大概率在一流的地方。得益于广州市和各方的大力支持,港科大(广州)作为一所新学校,配备了非常先进的科研设备。学校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有许多创新创业的机会。我们求贤若渴,想方设法要招聘优秀人才。老师们有没有“帽子”,对我们来说不重要,我们看科研成果。这样的招聘标准,我相信对优秀人才也很有吸引力。
谈打造“湾区硅谷”:创新创业需要土壤
记者: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在今年广州市两会上,您也围绕这个主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能否具体讲讲创新区在“产教+科教”融合、青年创业生态及未来产业孵化上的独特设计?学校如何通过这一创新区实现与大湾区产业链的深度协同?
倪明选: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以前,港科大在香港做得不错,很多内地生要到港科大并不容易。在建校前20年,许多优秀的内地学生、香港学生从港科大毕业后,相当大一部分选择到美国的名校去了。汪滔是港科大的学生,他没有读博士、没有出国留学,而是选择创业,成立大疆,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影响了港科大后来的一代代学生。内地来的学生发现,不是一定要出国,创业有更多机会。这种影响是很深远的。
创业需要土壤。港科大(广州)虽然是一所新的学校,但我们继承和发扬了港科大鼓励创新创业的精神,是一片孕育无限生机和希望的土壤。截至2025年2月,港科大(广州)已涌现出超过100个不同阶段的师生创业项目,其中,已注册公司的超70家,42家注册在广州市,36家注册在南沙区,集中在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环境能源、生物医药、机器人、元宇宙等科技领域。港科大(广州)所在的南沙庆盛片区曾经是农地、河涌,如今政府给它赋予了《南沙方案》先行启动区的重要地位。我们学校要做哪些努力,才能够把创新创业的人才汇聚到南沙、到广州?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例子是很好的榜样。
比如“硅谷”的形成,源头是斯坦福大学“无心插柳柳成荫”,在附近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业公司,影响了整个世界。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附近有一个肯德尔广场(Kendall Square),也是依托大学在生物科技方面的研究,吸引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聚合,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策源地和头部企业聚集地。美国匹兹堡的城市转型则是另一个例子。这里曾以钢铁工业著称,后来钢铁工业衰退,城市陷入困境。后来,匹兹堡依托卡内基梅隆大学先进的机器人研究,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
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要做初创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必须有人才支持。对港科大(广州)来说也是一样。当我们的老师学生要创业,去哪里呢?对于做硬核科技的初创企业来说,很多高端设备他们是买不起的,但学校的高端实验室可以开放给他们。创业遇到问题怎么解决?老师就是他们的“金头脑”,可以当他们的顾问。
港科大(广州)成立两年多,我们提出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就是希望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走出第一步。我认为,创新创业并不是开个公司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把生态做起来,要有上下游,整个链条、所有要素都要齐备。创新区也需要有一个主题,也要有门槛。我建议首先围绕“低空经济”发力,因为建设全空间无人体系是非常有潜力的未来产业,甚至可以说是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不仅仅是制造飞行器的问题,还涉及材料、调度、无线通信、安全等问题,上下游非常广。
谈师生创业:科研更重要的目的是带动未来经济发展
记者:全省教育大会上传出的消息显示,港科大(广州)与167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孵化企业超70家。与港科大(广州)成立的时间结合来看,这个数据是令人惊叹的。可以介绍一下学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吗?您还曾说过,理想中,港科大(广州)毕业生选择创业比例应比现在的创业比例更高。你认为学生的创业将为大湾区发展带来什么?
倪明选:科研目的是什么?学生做科研,发表文章当然很重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带动未来经济发展,解决未来产业的问题。
港科大的传统就比较看重学生创新创业。我们有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是学生自己发起的。最近又有学生在做金融科技方面的项目。我们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帮助他们走出第一步。
学校建立两年多,在首届230名硕士毕业生中,超过10%的毕业生将硕士期间项目成果进行深化拓展,启动了个人或团队的创业项目。截至2025年2月,港科大(广州)学生主导或深入参与的创业项目有101个,其中注册企业44家。
我们更注重创业质量而非数量。若仅为追求数字而盲目成立企业,最终只会导致资源浪费。我们希望帮助优秀的项目取得成功。我也相信,创新创业是一种文化的培养。在港科大(广州),我也希望培养这种文化。老师一旦发表文章,就要想“我做的科研是不是对未来产业有帮助”。
当然,学生全部去创业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首届毕业生将近60%读博,我个人认为还是高了一点的,50%就够了。在校期间,学生可能发现自身适合创业、学术研究或到企业就业等不同方向。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选择。因为我们是科技大学,做的很多都是尖端领域的研究,是有很多创业的机会,帮助学生走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
谈人才培养:希望能创造土壤,发掘像梁文锋一样的学生
记者:未来要是能出一家类似于像大疆之于港科大那样的企业就好。
倪明选: 最近DeepSeek梁文锋给我很大启发,这种学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马斯克又是怎么样培养出来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他们一样,大部分学生是中规中矩的,所以我们现在做了很大的改革。我们已经收了两届本科生,这些学生的高考分都很高。他们里面有没有梁文锋这样的人?有!所以,我们最近做计划,希望能创造土壤,让跟梁文锋类似的学生被发掘出来,给他更大空间,不要限制他的发展。
我很佩服大疆的汪滔,他既懂得产品研发,又能做好管理,带领大疆成为国际领先的企业。像马斯克这种“怪人”,中国现在也开始慢慢出现。我也很佩服饺子导演,我8年没进电影院了,为了他,我去看了电影。
记者:这就涉及人才的评价问题。不能单纯靠某一条分数线,或者看发了多少篇论文来判断。
倪明选:我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从来没有排过名次。这是学校培养孩子的自信的一种方式。90分跟92分有差别吗?为了多两分去大量刷题,那还不如去创业创新,去思考新问题,更有意思。我相信,给点时间、提供土壤,几年之后,我们这里也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青年。
谈粤港人才流动:发挥香港和内地优势吸引顶尖人才
记者:前不久,香港立法会议员考察团来学校考察时提出“大湾区人才通”的构想和开展大湾区高端人才跨境双聘试点建议。请问,学校在推动粤港人才流动,尤其是科研人才跨境协作方面有哪些具体计划?这当中还存在什么困难?您有何建议?
倪明选:试想,一个高端人才,他在美国或者欧洲发展得很好,香港的高校和港科大(广州)都向他抛出橄榄枝。假设薪水、待遇基本一样,实验环境也不错,他如何选择?这些科学家有很多选择,就看哪里更吸引他。
香港有香港的优势,内地有内地的优势。能不能把香港和内地两边的优势都用好?我想,港科大(广州)可以做一些工作。
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港科大(广州)和港科大积极鼓励长聘制教师以跨校园联聘和跨校园兼任等方式,开展联合培养、联合教学以及深度科研等学术活动。
截至2024年,港科大已有18名教师通过联聘方式、129名通过兼任方式参与港科大(广州)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港科大(广州)也有31名教师通过联聘方式、136名通过兼任方式融入港科大的学术活动体系。
去年,港科大(广州)和港科大还发起了“20-20两校联合研究专项”,支持两校科研人员在交叉融合学科、前沿领域研究开展深入合作。受“20-20两校联合研究专项”的启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于2024年推出“粤港高校1+1+1联合资助计划项目”,2024年至2026年三年期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每年投入省级财政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港科大每年投入1000万元港币,港科大(广州)每年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形成三年约9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池。
谈未来规划:将重点推进四个领域的科研
记者:展望未来,学校重点的发力方向是什么?
倪明选:从校园规划来讲,我们现在一期已经投入使用,二期很快将要启动。我希望二期工程能更快启动,为招收学生提供住宿、教室、实验室等硬件。
作为科技大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科研方向。我们既鼓励自由探索,也提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有组织的科研方面,学校定了四个未来的重点方向:第一是低空经济,第二是可持续发展、碳中和、气候变迁,第三是海洋工程,第四是具身智能、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系统。
为什么做这四个领域?不仅因为这四个领域是国际科研的前沿问题,或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还因为它们本身都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跨学科才能解决,而这正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擅长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港科广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通讯员:港科广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