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2型糖尿病(T2D)患者数量的持续增长,与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约40%的T2D患者面临发展为糖尿病肾病(DKD)的风险。糖尿病相关CKD是我国CKD防治的“主战场”,已经成为我国CKD的首位住院病因,同时也是新增血透的主要原因,还极大提升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患者带来了经济与健康的双重负担。3月13日是世界肾脏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应特别重视肾脏功能筛查,尽早启用具有明确肾心获益的药物,以改善疾病管理效果和患者预后。
触达30警戒线,立即启动干预措施
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受三个主要原因共同影响导致。简单来说,就是肾脏内部的压力持续过高,长期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以及身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进而促使肾小管和周围组织发炎受损,肾小球(肾脏过滤单位)逐渐硬化变形等病理改变,导致肾纤维化,最终CKD进展。由于这个过程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当患者被诊断CKD时,50%的肾脏功能性组织已经被破坏。
“蛋白尿是影响肾功能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糖尿病相关CKD患者普遍合并蛋白尿,且蛋白尿是导致我国CKD患者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人群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伴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是普通人的3.3倍。同时ESRD潜在的风险更大,且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升高,因此,我们提倡糖尿病患者应积极进行肾脏功能筛查,也就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测定,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肾脏问题。” 严励表示。
严励进一步谈到,在进行蛋白尿管理时,需要遵守30-30原则,如果患者的UACR>30mg/g,这意味心肾风险警报拉响了,应立刻启动干预,及时干预可延迟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约7年。否则,一旦进展至大量蛋白尿阶段,平均4年就会进展至肾衰竭尿毒症,最后需要通过肾移植或透析治疗。“微量白蛋白尿阶段是‘黄金逆转窗口期’。在黄金逆转期,21%-64%的糖肾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转阴。”
护心肾:早筛早治,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糖尿病相关慢性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合并症多,管理难度大。血流动力学、代谢异常以及炎症纤维化等多重病理机制和合并症相互交织,使得糖尿病相关CKD的治疗和管理变得复杂。尤其是炎症纤维化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全程,尤其需要早期干预。严励对此强调:“从整体的疾病管理角度来说,针对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合并症,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综合性的危险因素管理策略,包括血糖、血压、蛋白尿和血脂等。近年来,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的管理理念已经从单纯的降压、降糖等危险因素管理转向改善心肾结局,全面减少心肾事件的发生。因此,推荐使用具有心肾获益的药物进行治疗。”
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盐皮质激素受体(MR)过度激活,可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和纤维化反应等途径引起肾脏、心脏和血管损伤,是T2D相关CKD发生发展及肾心不良结局的关键驱动因素。基于多项III期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循证证据,指南推荐使用新型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用于T2D相关CKD患者的治疗,早期使用可降低由微量蛋白进展至大量蛋白的风险达41%,可使蛋白尿分期改善比例达82%。
除了早筛早干预,严励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人群的盐摄入量明显超过WHO推荐水平,高盐摄入进一步增加心肾疾病进展风险,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样重要。多方举措,才能更好地守护肾心健康。”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