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全球约有8.5亿人患有慢性肾脏病。生活中哪些行为可能伤肾?如何保护肾脏健康?哪些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岭南人最推荐的防病措施是什么?我们邀请到肾脏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亚太肾脏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余学清教授进行答疑解惑。
解惑专家: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亚太肾脏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余学清教授
全球8.5亿人患有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8.5亿人患有慢性肾脏病,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直到病情晚期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病有哪些?余学清教授结合广东透析登记、慢性肾病登记等指出,在广东最常见的肾病是肾小球肾炎,然后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狼疮性肾炎等,“因此预防肾病,必须要重视预防肾炎,还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等影响。”
他进一步分析说,在生活水平不高,居住条件与环境较差的国家或地区,最常见的是感染、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肾损害,随着社会进步了,生活改善了,寿命延长了,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等引起的继发性肾损害占比较快上升。以2型糖尿病为例,在患病15~20年后,患者发生肾损害的比例达20%~25%。
哪些人群应“早检查,保健康”?
慢性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情会逐渐进展,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需要透析或肾移植。余学清教授表示,早期筛查和诊断可以帮助及时发现肾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来延缓病情进展,避免严重后果。他说:“因此,我们呼吁比如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这样的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余学清教授也提醒,如果出现腰酸、乏力,眼睑、脚等身体水肿,尿的味道变重或泡沫增多等“警报”,不管是否上述高危人群,都建议去查一下肾功能。
在他看来,无论自感身体好与不好,都应坚持两个“一定”——每年一定做一次体检,体检一定查一次尿常规,“晨尿、随机尿,都可以。查尿很重要,方便简单,快捷便宜,信息丰富,帮助及早发现肾脏问题。”
肾病的防控需要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多靶点综合实施,余学清教授介绍,比如儿童阶段要关注反流性肾病、遗传性肾病,青壮年阶段要警惕免疫性肾病,育龄期女性还要警惕尿路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导致的肾病,老年阶段要注意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因素造成的肾损害。
保护肾脏 从五方面入手
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良习惯可能损害肾脏健康,例如高盐饮食、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饮水不足等。保护肾脏健康,余学清教授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 适量饮水: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避免长期憋尿。
3. 控制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监测肾功能。
4.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止痛药、抗生素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
特别提醒1:岭南人多喝水很重要
余学清教授指出,诊断慢性肾病,很多医生看的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尿、血尿等,“其中血尿这个是有不同意见的”,他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在岭南这样的南方地区,天气热,户外活动多,人体容易出汗太多,尿液结晶、结石多,也是形成血尿的因素。
“我们曾经做过流行病学调查,全国慢性肾病患病率10.8%,广东超过12%,但如果将血尿这一衡量值去掉,南北方患病率是差不多的。”余学清教授特别提醒岭南人民,不要单独看血尿这个指标,不要因为尿里有几个红细胞就给自己戴上肾炎的“帽子”,要结合肾功能指标来看待疾病。
对于肾脏来说,既然南方天气热,那就喝够水,产生足够的尿液来排出毒素,不要憋尿,女性注意防止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高尿酸,比盯着尿里几个红细胞“更有性价比”。
现代人喝饮料增多,余学清教授笑言“除非真的饮料当水喝,不然不用太大惊小怪。”他说,保护肾脏需要多喝水,白开水自然是最好的,但喝些茶、咖啡、饮料作为生活调节或者乐趣,没问题。不过很多饮料里含果糖,这正是尿酸的重要来源,不要大量、持续当水喝。
特别提醒2:过快过度减肥犹如猛踩刹车
国家16部门联合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余学清教授特别提醒:不要过快过度减肥,不然犹如猛踩刹车。
“有一位女模特,为了好的身材状态上台,吃减肥药急速减肥,药里含有马兜铃酸,急性肾损伤需要紧急回国救治;有一位IgA肾病患者,急于减肥,发着烧还去运动,送来时血肌酐值超过2000umol/L,两天没尿……”除了患者事例,余学清教授身边都有朋友过度、过快减肥而导致急性肾损伤,非常让人痛惜。他认为,就像开车,可以在可控范围内减速,紧急刹车的后果,要么翻车,要么偏离方向,要么损伤刹车片,减肥过度过快,导致身体各系统陷入混乱,非常不可取,“体重管理,还得管住嘴,迈开腿”,余学清教授说,科学减肥才能更好地保障身体健康。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张蓝溪、张诚斌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