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闭幕。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来自各地的全国政协委员携带着“金点子”,热烈地参与到一场盛会之中。
来自34个界别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深入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记者观察到,约70名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以一份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热辣提案,从民生“小切口”到发展“大课题”,在首都北京响亮地发出来自南粤大地的履职强音,展现了来自广东的委员风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粤全国政协委员认真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认真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等文件,并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提真招、谋实策,相关提案被一一讨论、协商、记录、交办,取得丰硕议政成果。
今年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提交提案265件,立案232件,立案率87.5%,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今年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紧扣中心大局、聚焦民生关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十五五”规划编制等均成为委员们提及的高频词。
活力湾区向世界
观两会,见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围绕“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广东正携手港澳加快建设世界级大湾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今年,多位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也基于自身工作和扎实调研,为湾区未来积极建言。
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科技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把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合作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将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打造为科普高地;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湾区模式;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
在一份份提案中,委员们致力于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制度“软衔接”、民生互惠“心相融”,推动粤港澳“三向奔赴”迈上新台阶。
经济大省强信心
观两会,见信心。
经济议题备受委员关注,是政协协商议政的重点。经济大省,当勇挑大梁。经济总量连续36年排名全国第一的广东,是名副其实的经济第一大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百尺竿头,广东何以再迈大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粤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表示信心满怀、使命在肩、鼓足干劲,并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振消费、招才引智等多角度建言献策,推动在新业态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对‘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经济大省挑大梁,对‘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我们充满信心!”闭幕会后,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王桂林在走出人民大会堂时,用“信心倍增”四个字总结此次参会的感受。
王桂林
当时针拨回到几天前,全国政协委员金李登上首场“委员通道”,破题“银发经济”,并认为广东发展潜力无限,将在科技创新、人才教育等方面引领全国。他在会后采访时真切的“祝福广东”话语,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共鸣。
金李
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中,还有不少民营企业家,他们了解一线情况,深知市场动态,积极反映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社情民意,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表示,广东的民营企业家正积极布局、蓄势待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新领域加速“抢滩”。“我们铆足了劲儿拼经济,这股实干的劲头,就是我们对广东、对广州信心的最好体现!”
翟美卿
全力拼经济,离不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此,广东有使命、有机遇、有基础、有行动。近年来,广东全面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也相继布局,具备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
广州实验室
在全国政协委员张奎看来,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金融亦责无旁贷;未来将引导金融资源持续流向科技创新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助力高质量发展。
民生发展突破口
观两会,见民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均衡发展、医疗资源下沉、养老服务提质、儿童关爱保护,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都是委员们积极建言的高频热词。
在这场春天的盛会里,大家将基层调研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务实可行的“金点子”,发出澎湃之声,一个个带着市井巷陌烟火气的关键词,不知不觉串起了民生幸福链。面对日益多元的民生发展需求,提实招,绘实景,一声声呼吁中,既有问题诊断的精准度,更有解决方案的创新性。
教育,向来是民生关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领域提到,“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如何做?在全国两会上,不少委员便切中教育发展新需求,围绕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建言献策,当中有的常年投身公益,推动儿童心理健康建设,有的扎根教育一线,培育学生成长,躬身实践助力民生。
不少一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都感觉到,学生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但难点在于谁来推动具体措施,怎么及时干预。瞄准难点献点子。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将广州经验带到了这场春天的盛会里,呼吁以立法将“软倡导”变为“硬责任”。针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将目光盯在了更前端,建议从职业教育的源头出发,加强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有调研方有发言权,言之有物,才能直探民生发展突破口。健康管理服务好不好,也是老百姓的真实关切。老年人想要实现“家门口”的养老得突破哪些卡点?在这一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深入调研,提出了发展社区医院养老功能的新路子,务实探求破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面对如何丰富基层医疗健康管理的民生之问,王桂林委员和刘思德委员均瞄准了预防医学,希望鼓励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做好疾病筛查服务,推动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找到基层医疗的精准定位,把建议“提到了点子上”。与此同时,一个个市井巷陌的呼声在委员的履职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拼出了民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春风化雨,履职为民。今年全国两会,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通过提出实打实的意见建议,真情服务群众。
大会闭幕,亦是新的开始。委员们又将马不停蹄地继续踏上新一年履职的征程。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之后,委员们将奔赴田间地头、基层一线、科研院所,持续开展扎实调研,协商议政,为下一年继续提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提案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提案的办结不是终点,对于今年两会他们提出的提案,委员们也将继续跟进,持续追踪落实——“待到明年春天,我们再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苏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