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思想的形状:新时代中国油画的话语探索”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览邀请了中国当代油画界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51位艺术家参展,并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中精选了近30幅油画力作,从“景观”“表情”“观念”“文脉”四个维度,呈现中国油画的话语探索以及思想观念、语言体系的主体性建构。
展览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院长范勃等出席开幕式。
范迪安
范迪安充分肯定了本次展览的学术性和文化意义。他表示,今年是在黄山举办的油画艺术讨论会40周年,也是中国油画协会成立40周年,美术界将举办一系列的展览、研讨、出版、交流活动,本次展览为今年的油画“大年”开了一个好头。
展览现场
范迪安指出,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艺术总是相应地呈现出变化,这个变化不是艺术形状、艺术的语言形式乃至媒材自然的变化,而是艺术家体认世界包括体认生活、体认生命、体认自己的视角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们,正是经过多年锲而不舍地钻研,在思想层面上努力作出了有深度的探索。同时,展览中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的代表性作品,串联起了广州美院在油画教学上的历史文脉,对于今天学院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如何赓续文脉而面向时代,如何秉承经典的艺术精神而更多地助推艺术个性的养成,都具有学术意义。
展览现场
范勃表示,本次展览是广州美术学院联合相关领域重要学者推进“中国油画主体性及新时代话语体系研究”的成果之一。展览主题“思想的形状”力图呈现中国油画话语多元探索的丰富样态。建构油画话语体系,不仅要继续深入研究绘画本体领域中主题叙事、图式语言、物质材料等核心要素的发展轨迹,更需要关注到在这一时期中不断涌现的,由跨媒介、跨学科、跨地域等新话语规则推动的“语际迁移”浪潮。相信在从现象到趋势,继而塑造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势必将逐步触及中国油画背后所承载的中国艺术精神与人文根脉。对于其自主性话语体系的挖掘,将帮助中国油画更好地立足新时代与世界对话。
彭锋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油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拥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语言,期待美术理论界的同行们做出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把中国油画的探索、与众不同的特点揭示出来,展现给世界。
作为参展艺术家代表,庞茂琨表示,广州美术学院举办本次展览,非常及时,也非常有意义。几百年来,中国油画从对西方的学习到主体的自觉,走过了一个很艰辛和复杂的历程,形成了今天多元开放的格局。当下,智能科技对绘画未来的影响和冲击,使大家不得不面对和思考油画下一步的方向和出路:我们到底是坚守人类的情感体验,坚守有温度的手工性,还是拥抱AI走向人机协同之路?相信本次展览和研讨会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展览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该展览的研讨会。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巧蓉
图片来源:主办方
通讯员:江粤军、袁梦婷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