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AI竞争,广州来露一手
2025-02-25 17:12:55
广州日报新花城

图片

作者 | 闰然

编辑 | 苏米

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大家都热衷于聊高质量发展,聊自主创新,聊实体经济。

面对AI大展其能,很多人都感到焦虑。巨大的技术创新正影响一切,也为城市的新型制造提供了时间窗口和无限可能。


01

应用者们的牵引力

如何在新的技术里寻找新的可能,许多人在追问,城市也在寻找答案。

在我们不断思考那些人工智能工具的“创造者”是如何做到时,同时也要关注,怎样才能成为更加与它适配的“应用者”和“决策者”。后者对于很多城市来说显然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广州是人工智能的最佳实践地一点也不为过。

最近人形机器人特别受到关注,它们出现在街头,就像把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搬到了现实生活中。在广州,还有许多人们看不见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厂里“打工”,游刃有余地执行任务。

图片

人形机器人演示搬运物体/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露 摄

去年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广汽集团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令人记忆深刻。它除了能够精准地进行动作控制,还融入了广汽自研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中,摩根士丹利遴选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强上市公司名单,广汽榜上有名。

能“造车”也能“造人”,产业之间的联系就是如此紧密。

人形机器人产业是一个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整个产业链很长。除了要攻关核心研发,企业还得跑通商业逻辑,加速机器人通用场景的落地。

广州在汽车产业上的优势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落地意义,毕竟人形机器人在应用之前还得进入工厂实训。可以看到,应用端的牵引对制造端具有深远的影响。

图片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挥毫/广州日报记者 张露 摄

过去一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正在加速推进。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一般只侧重一个“技能点”。区别于它们,人形机器人被要求具有“知行合一”的综合能力,复杂程度可谓是机器人之最,需要的核心零部件非常多。

企查查数据显示,广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约5万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二位。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核心零部件头部供应商及供应链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

受益于汽车坚实的供应链,广州的许多企业,无论是在硬件端还是软件端都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起来。

据了解,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实现GoMate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并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国内首款由协作机器人厂商制造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掂D1”去年8月也在广州正式亮相,出自广州番禺的里工实业。它拥有高度仿生的骨骼及肌肉构型和精准的运动控制,能够执行非常复杂的任务。

图片

里掂人形机器人D1

人形机器人是否聪明,很大程度在于机器人是否和大模型深度融合。AI作为“智力担当”,它的赋能,将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更高级的交互。

广州产业在应用端的高要求,正倒逼着制造端研发新材料、新工艺,然后落地、生长,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整个经济发展的效率。

大量的中小型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成了整个广州创新生态的基本盘,并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新定义产业的竞争维度——从成本控制转向生态构建能力,最终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02

产业超导体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破解高质量发展卡点瓶颈问题的关键战略。如何落实,已成为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关心的重要命题。

广州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人工智能作为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一极。目前,广州正大力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12218”,如今被称作广州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

广州的战略很明确:“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1个总体要求;“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2个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广州特色优势的“21+8”重点产业,包括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6个未来产业和8个现代服务业。

图片

广州国际生物岛

不久前召开的2025年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州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为,也是一场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在今年广州市两会上,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议题。

人工智能必然是一个热门话题。有市人大代表认为,面对AI技术革命浪潮,需立足“制造业立市”战略根基,以“全要素重构、全链条赋能、全场景渗透”为主线,推动形成“AI原生型产业生态”。

也有市政协委员建议,目前超过60家行业大模型企业进驻琶洲,产业集群生态已成形起势,是时候推动成立广州(琶洲)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和应用研究院了。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最鲜明的特点是立足广州的自身所能,进行不同梯度的升级。

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广州根据产业基础、成熟程度细分为新兴支柱、战略先导、特色优势3类,包括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等产业。

图片

广州积极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地,图为亿航智能无人机在翱翔

我们进一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无论是战略性产业集群还是未来产业,都与人工智能非常适配。除了前面提到的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之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动驾驶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显示行业,也将向智能显示解决方案发生更深刻的转变。

此外,在广州的强势领域——生物医药产业,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也有机会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比如金域医学就携手相关医疗机构,结合全自动化设备、AI辅助筛查算法,已实现宫颈癌筛查和防控全过程的数据要素赋能。

这种产业的升级不是简单的线性提升,而是通过基础能力筑基、数字智能赋能形成的“产业超导体”。


03

跨越式发展

总体上看,广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具备更强的创新基础。

近年来,广州在全球创新版图位势持续跃升,科技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五年居第2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

立足“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城市”性质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核心功能,广州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不断发力,在量子信息、生物医药、脑科学等若干国际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引领性科研成果。

图片

知识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研发经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是全国唯一实现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十年增长的一线城市。

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工业投资已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产业营收成功突破1万亿大关,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发展壮大。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是,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以黄埔为核心,南沙、增城为两极的“一核两极多点”产业布局,拥有泰斗微电子、高云半导体、安凯微等行业领先企业,粤芯、增芯、芯粤能、芯聚能等项目持续强化“广东强芯”的广州特色。

回溯2017年,粤芯半导体落户广州,仅用18个月实现量产,改写了广东“缺芯”历史。从“缺芯”到“造芯”,广州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不仅填补了珠三角制造链条的“关键一环”,更通过工艺的不断精进,以及应用的不断牵引,为中国突破“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差异化路径,其意义远超单一的产业范畴。

图片

粤芯三期项目(资料图片)

未来,随着更多大平台、大载体的发力,广州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新道路的探索者——以市场化创新,叠加产业链协同。

从模型的训练,到人工智能场景的应用,半导体产业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二者的关系如同鱼水,尤其是在性能和成本方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无论是人工智能这类带有工具性质的综合性产业,还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这类的硬件产业,我们都能看到制造在其中的力量。制造业的“硬核”正是体现在其不可替代的物质创造能力。

图片

L4无人驾驶车辆在城市中运行

因此,“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对于广州而言,这些始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

当然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不仅仅关系到发展哪些战略新兴行业,高水平、高质量也不等于少数高精尖产业。高精尖的在发展,其他的创新广州也在发生。比如依托广州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从面料、成衣到加工、制造,Shein这类新型产业链主从广州出发,走向了全球。

只要有持续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广州的产业就有无限的可能。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凸显了广州的产业雄心。它既是广州破解传统路径依赖的主动求变,也是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担使命、抓落实。

在新的时代命题下,广州努力抓住新技术,正在发生新一轮嬗变。

-END-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八斤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