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主办,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承办的《在图像时代寻找画意——全国美展语境下的新时代美术创作谈》专题讲座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二楼11号馆多功能报告厅展开。本次讲座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向美而行”美育浸润行动系列活动之一,由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美术评论家、现代美术史学者、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于洋教授主讲。
于洋教授
百余年来,中国美术研究领域隐含着几个课题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和不懈探索,即中国本土绘画(特别是中国画传统)如何面对现代意义上的历史与现实?西方主题性绘画的范式在中国现代绘画中有哪些适应性的改变?图像表现与历史书写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等等。讲座开始,于洋教授首先通过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徐悲鸿《田横五百士》、蒋兆和《流民图》、吴作人《重庆大轰炸》、李斛《嘉陵江纤夫》、余本《奏出人间的辛酸》、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黄新波《他并没有死去》、古元《焚烧旧地契》、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艾中信《夜渡黄河》、王式廓《血衣》、朱乃正《金色的季节》、王朝闻《刘胡兰》、泥塑《收租院》创作组《收租院》、罗中立《父亲》、周思聪《人民与总理》等中国现代美术经典作品的回顾与解读,既呈现了个人对上述问题的通观思辨,又揭示出历届全国美展佳作及各时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聚焦点与表现母题是民族历史与社会现实。与此同时,于洋教授又强调我们应从泛化的、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主题性美术创作与绘画作品的“主题”。因为美术创作的题材或风格本身并不能在独立意义上揭示“主题”,作品是否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集体性共鸣,才是主题性创作的核心主旨。因此,即使表现一个底层的劳动者、表现平凡生活中富有意味的日常场面,同样可以召唤“主题性”的呈现。主题表达需契入画者的品格、视野(历史、时代、地域、民族)、情怀与思想,画意呈现则要体现广度、深度、力度和温度。
讲座现场
全国美展已成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晴雨表。于洋教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美术创作一方面在全球视野中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贡献自身文化力量的能量与决心,显现了其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确立文化身份的集体意志。另一方面则展现出植根中国文化根脉与现实土壤的本土艺术,在弘扬传统精神的同时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独特价值。因此,在作者“诚意”和作品“画意”之间探寻时代“新意”,是图像时代语境中近几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现出的共同特质,也是新时代美术创作未来发展的坚定路向。
讲座现场
同时,于洋教授指出辩证把握和真切践行“诚意”“画意”与“新意”的关系,成为新时代优秀美术家的重要使命与核心课题。“诚意”意味着画家主体面对生动真切的生活场景与创作资源,所持有的那种真挚恳切、坦诚自然的态度,这种纯真的赤子之心和“真诚的艺术家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所呼唤的基本心态和能力。而另一方面,“画意”则意味着画家葆有绘画创作最基本的初心和能量,在当下的图像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依然自觉保持绘画创作本体的手法与规律,探研画理、画法、画趣,成为衡量乃至考验一位画家是否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并通过自身努力建构自我风格的重要标准,当然也应是衡量一件美术作品在艺术水准和呈现效果方面是否优秀的核心标准。唯有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无尽能量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过程之中,树立高峰意识,深入思考中国美术的现代发展路向、方法与途径,转化、拓展新的本体语言和视觉图式,思考美术创作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风格演变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才能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又能获得广大民众欢迎与接受,具有生活温度的感人佳作和时代力作。
广州市美协副主席、山水画艺委会主任金仁贵主持讲座
于洋教授还对近两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进行选解,提出当下美术创作必须深入思考创新的问题:“新”绝不仅仅是视觉图像的简单翻新,而是在“画意”中发掘呈现时代的“新意”,即在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诚意”、艺术作品的“画意”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的“新意”之间,达成一种全息性的共生与平衡,从而实现以美术作品铭载时代,摄取与升华时代精神的重要价值。
于洋教授与现场听众交流
于洋教授与现场听众交流
最后,于洋教授还就全国美展中的中国山水画如何实现笔墨创新与图式突围提出几点提纲挈领的思考:即墨色融合的探索,媒体视角与城市景观,工业景观的水墨表现,线条的纵横建构与色彩造境的实验,图式切割与构成之思,材料媒介的创新表达等。
参加讲座的嘉宾合影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运成
来源:广州市美术家协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