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二字重千钧,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心之所系。
牢记“国之大者”,锚定“民之小事”。在便民惠民暖民之路上,千年商都步履不停,向民而行。矗立于时光的交汇点,回眸甲辰龙年,为进一步办好“民生微实事”工作,广州市启动实施专项工作方案,规范形成征集、遴选、立项、办理、评议“五步工作法”,以工作“小切口”推动民生“大变化”,将一个个“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
从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到建成首个社区视障文化服务馆;从全覆盖建设“公建民营”普惠园,到实施“百医护老”项目;从根治困扰14年的雨天出行“闹心事”,到不足60日解决6000多户村民用水难题……一项项利民举措、一个个民生项目、一桩桩民生实事相继落地,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从去年5月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办理2024年度“民生微实事”项目2.24万个。放眼7434平方公里的羊城大地,民生保障的“底色”越来越浓,美好生活的“成色”越来越足,一幅执民生微实事之笔描绘的幸福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新建的普惠托育园内,幼儿们在老师陪伴下欢乐玩耍,一解家长“后顾之忧”
四级联动,健全民呼我应机制
初春时节,伴着和煦的微风,漫步广州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祥和之景:开在“家门口”的社区饭堂里,一碗碗香飘四溢的菜肴,让“幸福味”沁入老人们“心坎上”;新建的普惠托育园内,孩子们在老师陪伴下尽情玩耍,幼有所托让家长们免除“后顾之忧”;社区、乡村的“边角地”蝶变成小花园,成为民众放松身心的新选择……这一项项紧贴百姓生活的“微实事”,背后是高位推动、提前谋划、统筹部署结下的硕果。
为确保“民生微实事”推进有力、落地见效,广州市构建起“市统筹、区主导、镇(街)主责、村(社区)主抓”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纵横协作、条块共办的工作格局。
“全面推进‘民生微实事’工作,不断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质效。”去年6月,白云区召开全区推进“民生微实事”现场会,组织24个镇街主要负责人现场观摩一批民生微实事项目,并召开动员部署会。本次会议专门将会场设在民生微实事项目一线,彰显了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切实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筑牢了坚实根基。这场动员部署会,是广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高位推动,健全民呼我应机制的生动诠释。
纵观广州市各区,存在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居民结构等多元因素差异。在办好“民生微实事”项目过程中,如何结合各区实际,打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堵点?深化调研督导成为有力突破点。据了解,各区党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深入一线调研民生微实事进展情况,并牵头举办民生微实事专题培训班,通过业务骨干讲、村(社区)书记谈、学员组队练、专家教授点,推动村(社区)书记清晰掌握背景意义、程序要求、资金来源和方法措施。
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新建的普惠托育园内,幼儿们在老师陪伴下欢乐玩耍。
数智赋能,畅通倾听民情渠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人民群众的呼声是第一信号,如何汇聚社情民意,全面了解百姓“急难愁盼”?广州市打出“入户走访察民情”“排查走访听民意”“数智赋能摸民需”组合拳,着眼下情上达,织密民情倾听网络。
“感谢政府的‘一条龙’贴心服务,不仅让我们可以免费领取芥菜种子,还有专业人士‘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种植,种好了还不愁卖,我们心里很踏实,收入也明显增加了!”走进从化区吕田镇新联村,谈及村里开展的微“种子”助农富农项目,受惠困难户纷纷点赞道。
微“种子”铺就村民家门口“致富路”。吕田大芥菜是广东特产中的明星产品,新联村充分发挥大芥菜种植业优势,开展微“种子”助农富农行动。村“两委”通过逐一走访、集中收集和村民反映等方式,认真倾听群众诉求,精准识别有需要的村民,摸查出一批就业困难村民和收入困难农户,发放大芥菜种子“香港竹芥”百包,带动多名就业困难村民增收致富。
新联村困难村民走上致富路,背后凝聚着村“两委”走村入户访民情解民忧的不懈努力。据统计,在全市“民生微实事”项目中,村(社区)“两委”干部及专兼职网格员收集比例占70.36%。
在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走村入户收集社情民意的同时,广州各区探索建立“民情联络员”制度,发动有专业特长的“两代表一委员”和居住地党员,对邻里纠纷突出、家庭矛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进行“常规+重点”排查,做到底数清、需求明。
数智赋能,摸透民需。在广州,通过“羊城先锋”、广州12345热线、业主微信群等线上收集平台,有效实现群众服务需求“一键掌握”。同时,各区用好基层治理数字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民意热点和趋势分布图,提前研判群众潜在需求,变“被动征集”为“主动出击”。以黄埔区为例,在该区常住人口最多街道设立“云埔民声邮局”,群众可以将“微心愿、金点子、开心事、烦心事”等内容,通过信纸征集单进行投递,也可扫描“民生微实事”意见征集二维码传递心声,“线上+线下”同步征集群众意见。
逐级遴选,精准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库
民生事项千头万绪,群众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当各种各样的民生期待汇聚到“许愿池”后,如何从中精准挑选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库,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必答题。对此,广州创新采用逐级遴选机制,通过“村社提议初选”“群众商议筛选”“镇街合议候选”“部门审议入选”四步法,拓宽民智汇聚渠道。
初选工作,由村(社区)党组织挑大梁,依据前期收集的民情信息,精心初选形成“民生微实事”项目清单。紧接着,由村(社区)选出的责任心强、群众威望高、热心社区事务的群众代表作为项目小组长,依托“榕树议事”“民情商议站”“社区圆桌会”等平台组织群众开展协商议事,筛选出群众真正需要和普遍期待的急事难事。
完成前期筛选后,由镇(街)党(工)委发挥大党(工)委、党建联席会等民情议事机制作用,组建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心骨、职能部门为主力军、村(居)民为当家人、辖区单位及社会组织为共建者的“民微合作团队”,对接团队“资源清单”合议提出候选“项目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流程、资金来源、完成时限等内容。
经过层层把关后,最终由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从可行性、普惠性、财政资金分配额度等维度进行评估,联合审议确定入库项目。其中,对群众关注度高、资金需求量小的项目,及时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库;对涉及面广、资金量大的项目,纳入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备选库;对日常征集的群众个性化需求纳入“群众微心愿”项目库。
目前,全市“民生微实事”项目库中,社区适老化改造等基础设施优化类共9426个,占42%;建设邻里学堂等人文教育提质类共5835个,占26%;营造社区微景观等人居环境美化类共4601个,占20.5%;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健康医养发展类共1774个,占7.9%;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和技能提升等创新创业促进类共807个,占3.6%。一个个数字背后,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为民初心,于点滴细节处彰显广州城市的满满暖心温度。
越秀区惠吉西社区,志愿者带领老人在长者饭堂内活动身体。(资料图片)
多元参与,搭建民事齐办平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办理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是“五步工作法”中的关键一环。
为确保“民生微实事”定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广州市注重协同办理,完善民忧速解闭环。其中,市区统筹分级管理,对未按时办结项目亮黄红牌,联动镇(街)解决卡点堵点问题;区镇贯通分层实施,针对资金资源薄弱镇(街),区级层面将镇与街、社区与经济(联)社合理配对,推动资源要素匹配更精准;镇村协同分类推进,坚持程序规范与简便易行“相结合”,简化5万元以下项目的立项审批程序,推动服务类项目1个月内开展、工程类项目3个月内落地,及时将群众“心事账单”转化为项目“兑现清单”。
“3、2、1,开业!”去年,黄埔区文冲街道瑞东花园社区的首家慈善超市——洋城特惠店慈善超市开门营业。相比其他超市,其采用“商业运营+慈善帮扶+志愿服务”运营模式,不仅为困境人士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创业机会,还开设爱心领菜区,为社区困境群体提供可免费兑换的菜品。开业不到一年,带动超1500名志愿者就近为居民服务超15万人次,筹集19万元资金精准帮扶困难群众,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氛围。
“民生微实事”,大家齐参与。社区特惠慈善超市的开办,是广州搭建民事齐办平台的缩影。为激发群众自治热情,广州探索实施资源性、互助性、公益性合伙方式,有效凝聚基层党组织、村(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办好一件件实事。
越秀区农林街农林上路社区打造的社区“邻里之家”、增城区永宁街凤凰城第二社区组建的“邻里讲师团”、天河区沙河街搭建的“最美护学通道”、南沙区港湾街居民众筹的“共享妈妈”项目……纵观全市各区,一个个由多方参与的“民生微实事”项目落地开花。
情牵民生,汇聚民意。实事办得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为全面、客观反映群众意见建议,广州构建民意评价体系,通过设置民微“评议码”、微信群投票、现场听取群众意见等渠道,邀请群众对项目进展、完成情况进行点评,以镇(街)、村(社区)为单位开展“我心目中最满意项目”群众评选。
一线实践,培育打造典型示范项目
走进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新建的普惠托育园内,牙牙学语的幼儿们在老师陪伴下正玩着积木搭建的小游戏,园内环境优美,阳光充沛,内部多功能室一应俱全,还有专为幼儿设置的小沙发、小圆毯……各种细节十分暖心。
在这里,还创新探索“医育”结合共建模式,依托周边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团队医疗资源,由医院儿保医生担任健康副园长、健康指导员,把医育结合覆盖到婴幼儿早期发展、膳食营养、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各个方面,提供专业的照护,仅仅半岁的小宝宝在保育员怀中欢笑玩耍,家长感叹“比在家里更放心”。
“我家宝宝一岁多,去年普惠园开园那天就报名入托了,这里环境很好,价格适中,服务团队也较专业,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照顾宝宝的一大难事。”谈起家附近新开的洪桥街普惠托育园,李女士频频点赞。
普惠托育园的成立,有效满足了居民群众对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迫切需求,让幼儿开心入托、家长安心工作。如今,越秀区18条街道已全覆盖建成“公建民营”普惠园,月均托育费仅为市场均价的50%,全面搭建起普惠托育15分钟服务圈。
惠民实事落地有声,幸福面孔笑靥如花。如今,类似这样的便民惠民暖民项目,在广州市各地随处可见,从服务“一老一小”普惠落到实处,到关爱特殊群体实施“暖心救助”项目;从打造家门口就业“零工市场”,到带动就业困难村民富足“钱袋子”;从改造更新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到提质升级新型小区居住品质……致力于“让群众生活环境更加舒逸、群众就业创业更加便捷、群众美好生活更有保障”,一件件实事接连落实,一幅幅民生愿景化为幸福实景,每一步都书写着沉甸甸的为民答卷,映射出“民生为大”的温暖底色。
退休老人在越秀区北京街政务服务中心的街坊学堂练习书法。
致力“小微处” 呵护“小确幸”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体现了一如既往的人民立场。
致广大而尽精微。千家万户的事,说到底是一些千头万绪的日常事、琐碎事。但往往这些“小微处”拨动百姓心弦,关切人民利益,影响中心大局。《之江新语》中写道,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民生小事,国之大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把握“小大之辩”,围绕民呼“民声”,紧扣民意民情,把小事办实办细、难事办成办精,人民美好生活的版图方能越扩越大。
去年以来,广州针对“民声”中的高频需求,立足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居民结构,组织实施了一批“民生微实事”项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触手即温的现实。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办理年度民生微实事项目2.24万个,涵盖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教育就业、健康医养等诸多领域。
利民便民的事做到位。“民以居为安”,作为民生之要,人居环境是衡量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可或缺的要素。广州聚焦老旧小区焕新颜、新型小区提品质、城中村治理补短板、乡村乡道疏堵点等难点痛点问题,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频频优化服务管理体系,持续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和包容度,用民生“温度”增加幸福“热度”。
惠民富民的事落到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生连着民心。从构建15分钟步行可达、服务可及、政策可享的“就业服务圈”,到创新“村—合作社—科研院所—企业”共建模式带动村民致富,再到安排“技能展市”“创客集市”“人才夜市”等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广州各区打出“组合拳”,以细心贴心暖心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送“干货”,为个人稳就业、家庭收入稳增长送“助攻”。
安民暖民的事跟到底。“一老一幼”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推动长者饭堂与颐康站融合建设,打造寓学于乐的“儿童微空间”,开展未成年人“心灵护航”项目……让老有所依、幼有所育,为“一老一幼”托起稳稳的幸福。此外,广州还实施“暖心救助”项目,为特殊群体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救助保护等服务,让特殊群体的照护更暖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这些“急难愁盼”影响着每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决定着人民至上的厚度和深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再加上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民生的内涵和外延亦在变化发展。办好“民生微实事”,没有可以歇歇脚、喘喘气的时候,而要一如既往地把功夫下到家。
“颗粒度”再细一些。发展性和层次性是民生的特征,为民服务是一个持续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琐事小事、难事急事随时可能发生、随时可能改变,它们未必入列每年的“民生微实事”清单,但同样需要被关注和解决。比如,社区就医能否更“丝滑”?出门办事能否再“少跑一趟”?为民办实事靠的不仅是满腔热忱,还需要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解决问题的手段,多想一层、想深一层,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源,凿开藏在水下的冰山。
“落脚点”更实一些。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决不能开空头支票、把实事虚做。比如,察民情、听民意、摸民需是否流于形式?项目落实是否停留在“数字增长”“形象包装”上?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项目落地,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和落实机制,用实干真干守护“微心愿”、呵护“小确幸”。
“好成色”更足一些。民生微实事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重视解决得“好不好”的问题,不断消弭群众需求与办事效果之间的偏差。比如,今天解决的问题是否就一劳永逸了?各区养老服务是否全面铺开?顺利完成,从来不是为民服务的终点,还需高标准做好质量把关、高水平做好运营维护,多去够一够天花板。要对照清单,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啃”,化“民生清单”为老百姓的“幸福账单”。
“大事业”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从“小事情”开始拼出来、干出来的。办好“民生微实事”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当每个民生“小确幸”都得到悉心呵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化作城市前行的永恒动力,绵绵不绝、生生不息。(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庹亚男)
海珠区沙园街道,旧楼加装电梯,方便老人出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苏俊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