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最高检、证监会联合召开发布会 依法从严打击证券犯罪
2025-02-21 22:51:34
广州日报新花城

2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举行“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检第五十五批指导性案例,通报近年来证券犯罪检察工作进展和成效;发布中国证监会第一批指导性案例,通报近年来证券行政执法工作进展和成效。

推动形成崇法守信的良好资本市场生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葛晓燕表示,这次发布的案例涵盖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违规披露、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重点打击领域,对上市公司实控人、董事长、高管、金融从业人员、中介组织人员以及非法获取内幕信息人员等全链条追责,引导警示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市场各方主体依法融资、合法交易、诚信经营、履职尽责,推动形成崇法守信的良好资本市场生态。

葛晓燕介绍,2022年至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证券犯罪366件、1011人,起诉案件数、人数年均增长30.5%和16%。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欺诈发行证券,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财务造假犯罪案件69件、185人,最高检挂牌督办31件重大案件,已有27件提起公诉;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交易类案件284件、790人,持续加大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控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职业操纵团伙等黑灰产业链的追责力度;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私募基金犯罪598件、2805人,最高检挂牌督办三批24件重大涉私募基金犯罪案件,已有16件提起公诉。对以私募之名非法集资,挪用、侵占私募基金财产,利用私募基金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助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为投资者根本利益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李明指出,“资本市场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也是数亿老百姓投资的重要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扰乱破坏市场秩序,侵蚀市场信用根基,甚至还会诱发金融风险,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

李明表示,证监会稽查执法的职责使命,就是遵循反证券欺诈的基本逻辑,通过惩治违法“已然”,震慑违法“未然”,激浊扬清,修复信用,为资本市场公平秩序保驾护航,为广大投资者根本利益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近年来,证监会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资本市场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断增强广大投资者的安全感。

对财务造假案件实施全链条打击惩处

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艳春表示,从近年行政处罚案例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系统性、隐蔽性、复杂性特征越发突出:一是“假账做全套”,对资产、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等会计科目系统性同步造假,财务数据形成勾稽,甚至有的对生产、采购、销售、物流、库存等经营环节全链条整体掩饰,识别难度持续加大;二是利用隐秘关联方、“壳公司”、第三方构建无经济实质的交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隐蔽性不断增强;三是大股东、实控人“驱动型”造假频发,有近15%的财务造假同时伴生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公司治理和内控体系约束不足;四是为满足融资条件、维持上市地位或者避免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实施的财务造假有所抬头,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风险外溢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情况,证监会持续对财务造假案件实施全链条打击惩处:在处罚力度方面,2024年对61起财务造假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7%;案均处罚金额1577万元,同比增长12%;对7起案件按照法定高限处以罚款,同比增长75%;对69名“董监高”人员实施市场禁入,同比增长9.5%。在责任追究方面,有35起案件在处罚上市公司及其责任人员的同时,还追究大股东、实控人等组织指使责任,同比增长近60%;对39家中介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对5家中介机构暂停业务,不断压实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在监管协同方面,牵头建立第三方配合造假线索通报处理机制,将金融机构、上下游客户、第三方企业等配合造假的线索移交相关主管部门或属地政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赵冬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嘉丽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