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广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全省领跑
2025-02-21 18:06:54
广州日报新花城

2024年,广州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引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省级绩效评价获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指数全省领跑。这一年,广州成为全省首个全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的城市,数智医疗布局获评广东十大医改创新典型,越秀托育与花都医改双双入选省“百千万工程”民生领域十大改革典型;医改做法亮相国家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新闻发布会,普惠托育服务入选国家示范项目,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广泛宣传,并在全省范围复制推广。

三甲“国家队”进驻城市的新增长极,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圈覆盖全省;既以“港澳药械通”引入69种药械填补临床空白,更以10.78万个普惠托位托举起生育友好型城市的底气。广州以改革破题、以民生为尺,在“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开局之年,交出了一份健康福祉的高分答卷。

优质医疗资源“多线扩容” 家门口也有“顶流”医疗

广州卫生健康改革攻坚的每一步,都与这座城市的发展鼓点同频共振。优质医疗资源的布局动向,响应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推动建设东部中心、活力创新轴和北部增长极的脚步。百年逸仙在花都启航,“国家队”来到广州北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去年12月18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启用,是首家落地广州花都的国家卫健委直属直管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则在此前的6月进驻了产业“当家”的黄埔区,形成“一院三区”,有力提升广州职业病防治工作,助力广州产业经济发展,更为东部区域150万居民提供健康保障。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黄埔院区在去年6月正式启用。

近2600名二、三级医院医生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一批大医院的“看家本领”也在基层“开枝散叶”,结出同质化“果实”。去年,广州遴选出100项临床重大高新技术社会服务项目,组建专家团队、完善技术规范,先后在市内外522家基层医院推广应用,35.99万人次因此受益。

“筛查送到家门口,查出有可疑,第二天就能到医院检查,睇病好似搭咗‘直通车’!”几天前,海珠区妇幼保健院派出的移动钼靶车搭载乳腺专科及放射专家,来到南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乳腺癌筛查送上门;现场31位接受筛查的女性中,就发现了1个可疑结果。在海珠城市医疗集团的医联体机制下,她通过绿色通道第二天就转诊到海珠区妇幼保健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结果考虑乳腺癌,等待后续治疗。这充分展现了医联体协作模式下“早发现、早干预”的显著成效。在全广州,像这样的城市医疗集团共有18个。在每个集团内部,牵头医院将1/3以上的号源直接下沉到基层家庭医生团队;省医—越秀区医联体更为基层患者提供“三优先”(优先预约、检查、住院)服务,成为复制推广的范本。


海珠区妇幼保健院的移动钼靶车开进社区。

链接校院企 政府搭桥组局“朋友圈”

2024年,广州的三甲医疗机构增加到了48家,其中包括入围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的13家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是全国三大医疗高地之一;另一方面,广州汇集了6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世界500强12家、上市公司2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生物医药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卫生健康事业与生物医药产业互促互进、双向赋能如何“破题”?


2024年5月17日,广州市医工转化创新发展论坛在黄埔区举行。旨在协助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成功踏出科技成果转化 “最初一公里”的广州市医星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

在去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组建的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同场启动。放眼全国,经市领导亲自授牌、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的同类联盟并不多见。全年间,优化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大动作不断,联盟“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为生物医学创新和临床转化按下“加速键”:一年内首批近300名专家入库,成为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印发《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促进创新药械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先后发文进一步优化伦理审查互认流程和临床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开展多场研讨会议和实地走访促进交流,去年12月28日,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院企合作大会就吸引了本地、外地、跨国生物医药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智库等超150家机构、超330名各界代表参加,将属地医疗和临床研究资源精准有效链接企业。


去年12月28日,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举行院企合作大会,超150家机构、超330名各界代表参加。

最新数据显示,广州联盟医院2024年已转化知识产权数量超190项、合同金额超过2.34亿元。让“沉睡”在病历里的数据成为创新“金矿”,“躺”在论文里的成果真切改变诊疗实践,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成为常态,健康广州的内涵愈发厚重。

“湾区药盒”更丰富 大湾区医疗融合越来越具象

大湾区医疗融合正越来越具象化。去年9月,一名60多岁香港籍人士在南沙意外受伤、多处骨折,希望回港治疗;南沙区环球跨境医疗救援转运中心与医院专家迅速沟通确定转运方案,通过救护车把伤者直接转运至深圳口岸,并成功交接,让伤者得以快速返港,这样的生命接力在2024年上演了200余次。

全年,广州培训了786名港式家庭医生、建成并投入使用92家港式家庭医生诊室服务居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其南沙医院成为首批试点医院,接近3000人次在广州使用了香港“长者医疗券”,一批高水平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与国际商业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可提供跨境保险直付服务。


多多正在输注通过“港澳药械通”引进的依洛硫酸酯酶α。

去年12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病房内,在内地“断货”半年多的依洛硫酸酯酶α注入黏多糖贮积症IVA型患儿多多(化名)的体内。黏多糖贮积症IVA型是一种罕见病,依洛硫酸酯酶α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的治疗药物,但因注册证到期,退出了我国内地市场,让一批患儿及家长一度陷入无助。去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获批成为“港澳药械通”制定机构,第一个引入的药物即为依洛硫酸酯酶α,为罕见病药物可及性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截至去年底,广州“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已增至20家,通过“港澳药械通”引进69种药物和器械,“湾区药盒”不断丰富,造福大湾区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患者。

新生儿免费筛查+普惠托育 守护生命起点

2024年,广东凭新出生人口113万人,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尽管广州的具体数据尚未公布,但可以视为风向标的一个数据是,连续多年成为“广州第一产房”的广州医科大学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去年迎接的宝宝达到了破纪录的3.3万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护人员正为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

“太好了,原价1500多的无创DNA检查,现在只要300元!”去年6月,多条关于“广州无创检查惠民政策”网帖开始在广州准妈妈中热转,获得高赞。无创DNA检查即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是目前全球公认最为领先的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的技术。超过7万名准妈妈在去年享受了这一惠民项目。去年,广州还有近19万名新生儿接受了政府提供的免费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为7500个宝宝避免了因病致残甚至更严重的后果,相当于每天挽救20个孩子和家庭。在2024年广州市十大民生实事中,该项目满意度高居全市第二。

为了平衡好工作和孩子的养育,越秀区居民刘女士将2岁的女儿送到了街道普惠托育园。“街道提供了这么高性价比的服务给我们,我们做父母的都觉得很安心。”即将迎来二宝的她形容,普惠托育服务是夫妻俩的“坚强的后盾”。

去年,广州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的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中央财政补贴1亿元、市区配套财政资金2亿元,设定三类奖补支持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到年底,全市177条街(镇)已有150条完成托育园选址,其中57条街道托育园已开园运营,1168个社区(村)建有托育点;全市实际提供托育服务机构数1931家、可提供托位数10.78万个,托育服务体量位列全省首位。


越秀区建设街普惠托育园内,小朋友们正在吃水果餐。

守护生命健康的起点,托举幸福成长的明天,这是一座超大城市对祖国未来的爱,也是“愿生”“敢生”的底气所在。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就医感受更“丝滑”

去年4月17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诊室内,医生轻点鼠标即调取患者在佛山南海就诊的血常规数据——这个看似微小的操作,标志着自2017年启动的广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进入新篇章,率先与省内其他20个地市形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圈”。全年互认次数达220万次,同比增长七成,为医保资金和居民口袋节约了超过4.7亿元,背后是患者“少跑腿、少花钱”的就医获得感。


聚焦解决医疗卫生领域难点堵点,市民就医体验更“丝滑”。(资料图片)

这一年,“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市卫生健康委聚焦医疗卫生领域难点堵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小切口立项,逐一拆解;多家医院“各显神通”持续改善就医感受,午间、夜间、假日等不间断门诊成为许多医院“标配”,副高职称以上医生出诊比例增加,专家号更好挂了;全市13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平均等候时间在30分钟以内,一些医院还试点开通“候诊时间实时查询”服务,让患者排队候诊也能心中有数;“床旁结算”“立响服务”、“一站式”服务中心,无不体现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在广州看病,体验更加“丝滑”。

扩大权威健康科普“声量” 居民健康素养连年跃升

目前,广州市11个区已全部建成省级健康县区,数量居全省第一。如何使其中的经验做法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年1月1日起,《广州市健康促进与教育规定》正式施行。这一全国首部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为主题的专项地方立法,通过立法构建市、区、镇(街)政府和村(居)委四级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体系,并且将广州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推进健康广州行动和各区创建省健康区等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以立法形式固化下来,为全市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


2024年8月2日,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广州站启动仪式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举办。

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自身的开展正是需要整合全社会资源以共同发力。就在短视频日益成为健康科普重要载体之际,一项多方联动的跨界合作去年在广州启动:健康广州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与抖音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共建新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创作与传播监管机制,致力打造区域性权威科普阵地,联动探索大数据模型场景应用,扩大权威健康科普“声量”,以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知识需求,持续提升广州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市已有超2300名医务工作者入驻抖音平台,发布的视频总播放量达1210亿,其中不少专家就来自广州市健康科普专家库。广州市健康科普专家库库内目前已有886名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医疗卫生、教育、运动、传媒等角度,为广州健康教育工作各展所长。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居民健康素质指标,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2020年至2024年,广州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30.45%跃升至41.92%,稳居全国前列。这场由机制革新、矩阵传播、品牌共创驱动的健康素养跃迁,其背后正式广州在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中的一系列踏实举措。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卫健宣

资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邱伟荣、廖雪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