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言广语 | 岂容“封号圈”操弄“封号权”
近期,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接获大量关于短视频平台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的投诉。多个受访者称,“封号圈”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获得快感,或敲诈牟利,或提高名气收徒获利。
“封号圈”到底如何作恶?他们针对不同平台有不同手段,或通过P图伪造聊天记录,或利用软件抓包篡改信息,随后便伪装受害者对无辜用户进行恶意举报。被盯上的用户哪怕没有实际违规行为,往往也“难逃一劫”。
举报本是维护平台健康生态的有效手段,但恶意举报者,是将规则扭曲利用,把举报用成了“网络私刑”。从伪造举报材料、实施敲诈勒索,到控评“收徒”获利,“封号圈”的黑手伸向网络秩序以及网民的合法权益,不仅破坏平台的公平环境,更让鼓吹网络暴力的不良风气不断蔓延,助长“以暴制暴”的戾气,搞得网络世界乌烟瘴气。
对此,平台并非毫无作为。但从目前来看,平台举报、申诉机制尚不完善,处罚力度不足,“封号圈”依然猖獗。加上“封号圈”群体通过不断变换手段和名称来躲避平台监管,治理难度不断增加。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进一步优化举报和申诉机制。比如,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精准识别恶意举报;对举报内容进行严格审核,避免误封。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让恶意举报者付出沉重代价。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于触及法律红线的行为,有关部门也当及时介入,依法严厉打击。
文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夏振彬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夏振彬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