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在穗牵头开展心智障碍群体就业专项调研
2025-02-17 00:04:49
广州日报新花城

日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在穗牵头开展心智障碍群体就业专项调研。在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多名学术骨干的带领下,由北京大学、湖南女子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组成的调研团队走进了广州市越秀区二十三个康园工疗站,围绕心智障碍群体真实就业的可能与挑战,与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度访谈。

“其实很多家长关心的不是就业的定义或其它深奥的东西,而是百年之后孩子怎么办。大家所做的都是基于这种焦虑和迷茫做出的选择。”在调研期间,一位调研者告诉记者,“我们在和家长聊起就业时,很多都提到了未来的忧虑。”虽然越秀区康园工疗站提供了友好、包容的工疗结合空间,但大家所需要的远远不止是庇护这么简单。

一直在庇护圈里过渡;还是寻找创造价值的可能?

随着调研的深入,这个问题也悄然浮出了水面。

心智障碍群体的真实就业一直是全国性难题。而不少家长、一线助残工作者以及公益人士在调研团队的访谈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关键点。有调研者在撰写调研报告时指出,不少人提到辅助性就业初衷是为残疾人提供过渡性支持,但国内很多其实是变成“永久性的过渡”。然而,跳出这种过渡对残障人士而言又意味着跳进另一种风险。


如果没有全链条、持续化、有方向的就业培训支持,“走出来”的心智障碍者便会暴露在巨大的“障碍”之中,同时失去了托底。这种“畏惧”和“单一的就业指标追求”无形之中塑造了“挂靠”的市场——心智障碍者一直“挂靠”,便一直获得托底;而市场人力机构又能获得服务费。而探索完整的就业转衔支持,相较而言复杂得多。

避难就易,向利而行,就业问题因此难以去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广州亦有社会组织以“融合职业教育”“真实岗位培训”“常态化融合训练”探索心智障碍群体的持续综合就业支持体系。而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此次牵头开展的心智障碍群体就业专项调研亦指出,推动教育就业有效衔接、优化政策设计,实现以真实融合为目标的培训体系,让心智障碍者走出过渡阶段十分重要。

相关负责人透露,此次调研结合量化分析(描述性统计、逻辑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与质性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通过三角验证确保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可靠性和深度,此次调研将为后续的全面调研提供重要的基期数据,也希望通过持续调研,逐渐识别影响该群体就业质量关键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进一步优化建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