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线公益人士表示:“要推动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跳出单一养老的视角做乡村养老,要整体赋能,以及从政策角度让农村老人钱袋子‘鼓起来’‘花出去’,也期待管理者在支持社会组织做乡村服务时同样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由于资源散、投入少,养老服务资源集聚度远不及城区,农村养老的老人大多面对着“吃饭难、看病难、没人陪”的问题。这时,如何让农村老人也能实现老有颐养?
日前,广州市民政局会同中共广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21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固本强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的实施方案》(穗民〔2024〕114号),提出“13334”农村养老服务广州方案,寻农村养老破题之道。
该方案针对农村养老失能照护难、助餐不便、居家安全隐患多、医养资源短缺的现实难题,计划通过“三个支持”盘活农村养老服务资源;通过“三级中心”和“三项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并通过落实“四个坚持”,夯实农村养老服务持续保障之路。
下文将对政策如何探寻农村养老破局之道一一介绍。
丨解决农村养老实际问题
让服务下沉到家门口
农村养老,最大问题在于“远”。
养老服务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精细。然而,从吃饭到医康养,再到失智失能专业照护,农村老人想要获得普惠而具体的养老服务,往往很难——一方面农村地域广阔,另一方面养老专业资源鲜少下沉乡村一线。值得关注的是,广州提出“13334”农村养老服务,先从硬件网络开始布局。
针对农村失能老年人刚性护理需求,广州将通过打造区级失能老年人照护中心,依托区级公办养老机构开辟失能老年人照护单元,设置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并与农村敬老院建立帮扶协作关系,通过派员驻点、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此回应专业的照护需求。
在综合性养老服务方面,广州将创新“一撤二并三留强”做法,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对全市农村敬老院资源整合,推动保留的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具有全托、日托、助餐配餐、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向周边养老服务站点及居家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专业指导和养老服务。
此外,广州也将进一步优化颐康中心(站)的选址布局和功能定位,利用1个街镇颐康中心带动辖区N个村居颐康服务站共同发力,构建聚合日托、餐饮、维修、理发、就医、务农、法律咨询等农村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及以失能照护为重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质效。
而硬件只是农村养老的基础,接着怎么把服务下沉到家门口,才是关键。
“互助”,是“13334”农村养老服务广州方案当中的“高频词”。
该方案指出,针对老人助餐配餐需求,接下来要优化“多样式”服务,在老年人居住较为分散、就餐需求量较少、难以形成一定助餐规模的地区探索区域流动送餐车、亲友邻里互助、约定一家“中心户”多户搭伙等多种服务模式;老人集中助餐资源丰富区域探索 “片区厨房+集中配送”的模式。
此外依托颐康中心(站)搭建农村邻里互助支持网络,发挥“近邻熟人”优势,遴选和培训亲友邻居、初老健老、低保低边家庭成员等作为邻里互助养老员,组织有结对意愿的农村老人成立互助养老小组,结合实际需求和组员能力开展生活照料、代买代办、寻医送药、助餐配餐等互助帮扶活动。
针对居家安全照护以及健康管理方面,该方案还提出,通过优化“定制式”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积极探索符合农村住宅特点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和老年用品配置,依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设置家庭养老床位或居家适老化改造体验区,协助符合条件的农村居家失能老人申请享受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丨这张美好蓝图如何绘就?
社会力量需要找到内生路径
硬件和服务都离不开空间和资金,但这两样往往又是农村的“瓶颈”。为了让农村老人家门口养老的梦想变成现实,此次方案提出了“三个支持”和“四个坚持”的要求,回应农村养老的内外部需求。
其中,为了激活空间服务能力,支持利用产权清晰、满足安全要求的农民房屋和闲置的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等资源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多形式的普惠性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支持合理使用集体收益,有条件的村在履行民主程序基础上可将集体经营收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并支持金融助老。
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探索“整村授信”融资模式,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金融支持。
除推动乡村内生动力,坚持“党建+农村养老”外,此次方案也提出,要培育扶持以农村养老服务为主的社会组织,探索“村委会+社会组织+志愿力量”服务模式;鼓励农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培训评价补贴、就业补贴及岗位补贴,提高一线的待遇。
在坚持深化医康养结合方面,此次方案提出,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和长期护理保险协议定点;鼓励医疗机构执业医师、乡村医生到村级养老服务站、邻里互助点、老年人家庭巡诊,提供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医疗护理、康复指导等服务,直击乡村医康养痛点。
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农村养老服务的推广离不开“资源的激活”,而“资源激活”靠的不是“输血”。无论是前期的盘活空间硬件还是金融业“整村授信”,本质上都是“输血”——就像长者饭堂,开起来容易,但每个人都要想想目前的补贴状态能否长久,跳出政策还能活不。
一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长者饭堂面对的挑战其实也是农村养老正在面对的挑战——一旦补贴延后一段时间,有的饭堂便很难维持下去,到了运营后期靠的还是“政策推动”。而在这背后更核心的问题是消费力和消费信心。当一个村子产业好、营收好,农村老人手里有钱,才能推动良性循环。
一位公益人士则表示,“这时候农村养老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服务,而是整体振兴,要推动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跳出单一养老的视角做乡村养老,要整体赋能,以及从政策角度让农村老人钱袋子‘鼓起来’‘花出去’”,也期待政府在支持社会组织做乡村服务时同样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该公益人士表示,“社会组织需要向多元渠道筹集社会资源,政府部门也走进一线一起助力特别重要。”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通讯员:邓绰立、张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