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州非遗的“当家花旦”,位列“三雕一彩一绣”之中的广绣究竟有多美?
日前,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中国广绣传统图案》正式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为大家打开了一个有关广绣的,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
《中国广绣传统图案》
《中国广绣传统图案》是在各博物馆传世广绣精品图像的基础上,着重对18~20世纪初广绣精品进行的系统的梳理与建档,内容涵盖超过100件文物的名称、年代、收藏地点、尺寸、纹样说明等基本信息,提炼最具有代表性的广绣图案,复原出200多个图案矢量图,从题材、构图、色彩、针法、材料及文化意涵等几大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文献材料,进一步重构作品的制作历程,解码图案的形成机理,提炼广绣的创作规律,再现广绣的工艺之美。它丰富和补充了广绣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践,为学者、设计师、非遗从业者等提供了地方文化的视觉样本与灵感来源。
书中对广绣图案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分析
广州非遗中心在本书序言中指出,广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本土文化与来自各地的文化相互激荡、交融,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尤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代表的工艺美术类非遗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三雕”即广州木雕、广州牙雕、广州玉雕,“一彩”即广彩,“一绣”则是指广绣。这些精美璀璨的珍宝,不仅是广州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给全世界的礼物。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州传统工艺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介绍,站在非遗保护的角度,编写出版《中国广绣传统图案》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为了发掘非遗中的文化基因并寻找其造物规律。非遗在经年累月的传承演进中,形成了稳态的创作规律,蕴含着恒久的美。这类文化基因,实际上是通过世代积累的经验来构建一种隐性的“心理图式”,并以此来形成显性的造物规律。它不言美而自美,不说理而自明,百姓日用而不知,不仅能解释过去创造出的事物,更利于创造新的事物。这本《中国广绣传统图案》中林林总总的传统图案解读,核心在于揭示出广绣的“造物规律”是什么。比如同样是鸟,为什么广绣传统图案跟苏绣、湘绣、蜀绣完全不同。这种抽丝剥茧般寻找到的广绣在传承中形成的一般性创作规律,今后定能为文创界、设计界、服装界等许多需要“造物美学”的行业提供灵感。
第二,为了探索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道路。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指出:“坚持守正创新,正确把握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激发广大手工艺者的创新创造活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具体到广绣而言,如何把握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作为广绣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多年来探索了许多种广绣保护途径,广绣在基础抢救记录和广泛社会传播上已呈现较好效果,但广绣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能得到全面的挖掘。中心与广州美术学院丁敏副教授团队共同开展的“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课题,在博物馆广绣文物藏品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出“传统资源发掘一研究美学规律一提高复绣能力一数字资源采集一创新转化应用”的道路。这本书作为“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课题的成果,为传统工艺应如何守正创新并实现高质量传承发展作出了科学示范。
第三,为了推动“全民美育”的事业。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挂牌于广州市文化馆,而文化馆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全民美育。在本书的诞生过程中,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策划和组织,由广州美术学院丁敏副教授为主创,联动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作为文物原图提供方,还有业界权威的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出版,形成了“非遗+群文+高校+博物馆+出版社”的强大矩阵。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努力致力于对广州非遗的调查、研究、保存、立档、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其中针对单项的传统工艺类非遗已形成较可观的出版系列,包括《广绣教程》《广州玉雕》《广州灰塑》《广州珐琅》等,皆以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见证了广州非遗的活化与传承。
本书主编丁敏指出,近三四十年来,国内开始出现热心于清代外销工艺品的收藏家,地方各级博物馆也特设了专项收藏项目。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精美的外销工艺品回流国内。以外销广绣为例,广东省博物馆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品均超过100件,中国丝绸博物馆藏20余件。其他地方博物馆及民间私人收藏家藏品无以计数。对于传统织绣工艺的研究,许多学者因为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传世实物,缺乏实物研究这个关键环节,导致研究多为高级版本的“文字游戏”,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学术界普遍存在。本书通过一系列的绣品分析,结合绣品生产的社会面貌与历史情景,探究文字史可能缺失的某些具有时代和地域特点的作品细节,揭示广绣背后“物与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进一步诠释传统广绣的文化内涵与生产智慧。通过广绣图案的数字化采集工作,为广绣定义的正本清源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可以更好地回答诸如“什么是广绣”“广绣有什么特点”等问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