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通草画,原来有这么大魅力!
活动海报
由荔湾区文广旅体局指导,荔湾博物馆主办,广州市荔湾区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会协办,熊呱通草画非遗工作室承办的“通草画里话新春”文化讲座于2月9日下午在荔湾博物馆举办。活动邀请了通草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颜康平作为主讲嘉宾,详细介绍了通草画的历史与艺术特色。在讲座中,颜康平展示了多件清代通草画文物,尤其是描绘春节花灯巡游场景等珍贵作品。观众与颜康平互动热烈,生动展现了新春的欢乐气氛,也体现出通草画的迷人魅力。
观众热情参与
通草画作为广州特色非遗,诞生于19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广州画师利用中国毛笔在通草茎髓剖削而成的薄片上,精心描绘岭南的生活百态、口岸风情、花鸟佳果等,作品小巧精美、赋彩妍丽、富有立体感,被誉为“广州明信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不仅赢得了来华外国客商的青睐,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
通草画是广州城市繁荣景象的记录媒介
讲座中,颜康平特别提到了现藏于荔湾博物馆的《城西日乐轩》这一套通草画作品,它描绘了百年前广州城西(今荔湾区)的春节巡游的情景。画面中,一群儿童敲锣打鼓、手持各式花灯,热闹喜庆的气氛跃然纸上。他指出,画中的幡旗上绣有“日瑞轩”“日乐轩”等商号,这反映了当时商人利用元宵巡游这一时机“做广告”的做法,印证了广州商业理念的活跃。鱼灯寓意年年有余,三足蟾灯寓意财运亨通,石榴灯寓意多子多福,火盆寓意红红火火。中国人过年喜放爆竹,人们认为它们能驱散邪灵与不祥之气。根据美国人卫三畏撰写的《中国商业指南》,清代爆竹有时也写作“包竹”,多在佛山附近制作。清代,中国爆竹更从广州出口远销至美国和南美洲。
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通草画的制作工艺,颜康平还指导孩子们进行了通草片泡水实验,并使用便携电子显微镜观察已着色的通草片细胞。这一互动环节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兴趣,特别是小朋友们的热情参与,使讲座氛围更加活跃。
显微镜头里的通草片着色细胞展现了通草画的“另一面”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名青年通草画创作者和推广者,颜康平近年与广州美术学院材料修复与保护实验室合作,积极探索通草画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科学方案。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团队还创新性地开拓了通草画艺术品的商业模式,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草画作品在艺术博览会、旅游博览会、酒店、画廊等场所均有不错的销售业绩;同时,文创产品也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发售。此外,颜康平的通草画作品还被开发成NFT数字藏品、羊城通卡等。
此次“通草画里话新春”文化讲座吸引了众多观众参加,年龄跨度从7岁到65岁不等。之后还会推出“通草画话商业”“通草画里话工艺”“通草画里话民俗”等系列活动。
颜康平通草画《过年舞狮》
颜康平通草画《年年有余》
颜康平通草画《石榴水仙》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