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春来早,人勤地生宝。随着开工首日广东第一时间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侨界也迎来了“新春第一会”。2月10日,广东省第十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750多名侨界代表和290多位境外嘉宾齐聚一堂,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侨界力量。
广东是华侨大省、侨务大省,祖籍广东的海外华侨华人近3000万,省内有11.6万归侨、1000多万侨眷,人数均居全国第一。长期以来,广大归侨侨眷辛勤耕耘、拼搏奉献,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贡献者。
大会开幕式上,广东省现代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唐丹玲,阿联酋广东商会暨同乡会会长张钦伟分别作为新侨代表、海外侨胞代表致贺词,分享他们的故事,呼吁广大海外侨胞以拳拳爱国心、浓浓赤子情,同心共创蒸蒸日上的广东,共建共享未来美好的广东。
“以侨为桥”让“广货”闪耀国际市场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更是全国最大侨乡。“侨,是睁眼看世界、出海闯天下的特殊群体。是伟大的时代、开放的政策、侨乡的基因,给了我作为一名来自粤东的普通家庭孩子,闯荡天下、报效家国、成就自我的机会、勇气和信心。”阿联酋广东商会暨同乡会会长张钦伟是一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成长发展、出海闯荡的新生代华侨,是“侨一代”。
2001年,张钦伟带着家乡的针织产品踏上闯荡之路,从“北漂”俄罗斯到出海阿联酋,成为世纪初将广货带到中东的主要粤商之一。
“我们融入当地,组织成立了阿联酋广东商会暨同乡会,如今已有600多家会员企业,带动广东企业抱团出海、协助‘广货中东行’,投资建立了多个广东商品营销平台和项目,涉及新能源汽车、电子、建材等多个行业,以中东市场为战略支点,为广东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搭建平台和渠道。”
据他介绍,目前,已有超过1200家广东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建立了自主产品的国际市场渠道,带动“广东制造”几百亿元人民币的出口,让“广货”闪耀国际市场。
二十余载海外打拼,张钦伟深刻感受到家乡广东蓬勃的发展劲头为自身事业注入的强大动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海外侨胞的深深牵挂和温暖关怀,更是体验到了海外侨胞对祖国和家乡那份炽热且深沉的眷恋。张钦伟也积极参与支持家乡“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去年我捐赠100万元为家乡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捐资110万元为困难学子出海就业提供资助和机会。我们还在广东投资智能手机终端产业科技园,形成国内外产业链布局。”
“祖国和家乡的发展,我们时刻牵挂、始终关注。近几年,广东都在新年开工第一天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向海内外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和信心决心。家乡发展机遇无限、前景广阔、令人鼓舞。”
他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海外侨胞发挥优势、报效家国、成就梦想正当其时、正逢其势,当把握时机,“以侨为桥”推动优势产业、产能、产品走出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及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养和带动更多高层次人才到广东发展
“我的家庭和成长与侨有着深远的渊源。我的曾祖母、外祖母和母亲都出生、成长于东南亚国家。外祖母和母亲怀着一腔热血回来建设祖国。我的孩子在海外留学后也回国服务,孙辈也在国外出生随家归国。”广东省现代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唐丹玲是来自一个“六代侨”家庭的归侨科技工作者。
“侨”,是唐丹玲家庭几代人的共同烙印,“回国参加建设”是她们几代人的共同心愿和实践。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唐丹玲与她的“六代侨”家庭始终与祖国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对国家的悉心培养,对广东“侨”的沃土滋养,心怀感激。
唐丹玲就读研究生时获得过广东省侨联的优秀归侨子女奖学金。在美国、日本留学、参加科研工作后,她又被中国科学院作为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回国工作,曾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侨界贡献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许多荣誉。
当前,广东正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名投身其中、受益其中的归侨科技工作者,唐丹玲深感广东为海外和侨界高层次人才在粤投资兴业、创新创业,施展抱负、实现价值创造了优越环境和重要机遇,尤其是广东对人才的尊重。
“我是一名海洋科学工作者,我非常有幸紧跟时代步伐,投身海洋牧场的研究和建设,担任广东省现代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将自己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滴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海之中。”也正是广东这片创新沃土的哺育,科技影响力的托举,使唐丹玲先后担任全球海洋遥感协会主席和太平洋海洋科学与技术学会主席,推动更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培养和带动更多高层次人才到广东发展。
“我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家庭的传承,是伟大祖国的感召,是广东发展的聚力,更是众多回国参加建设的侨界家庭、侨界人才的缩影和注脚。”为此,她呼吁,传承侨界贡献家国的赤子情怀,为广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图/受访单位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