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节节胜利,珠江两岸水清岸绿,广州城内碧道蜿蜒,为发展水上运动、推进水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近日,《广州市珠江碧道水上运动产业带选址专项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在市水务局网站上进行公示,《规划》作为广州市珠江碧道水上运动点规划、建设的总体指引性文件,以水上运动产业带建设为抓手,选择适宜开展水上运动的河涌规划布点89处,探索打通“两山”转化路径的广州实践,使市民共享治水成果,切实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积极培育帆船、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运动
广州具有发展水上运动产业的传统优势和现实条件,据估算,广州全市现有龙舟活跃人口约5万人,端午以“龙”会友,传承了起龙、采青、趁景、斗标、吃龙船饭、送龙等特色龙舟文化;潜在龙舟、皮划艇、帆船等水上运动人口约80万人,产业链覆盖装备制造和销售、会展、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培训等领域,良好的水上运动基础,为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推动水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力方向。
碧道建设作为城市治理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多元化需求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水上运动项目的引入,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亲水体验和文化娱乐活动。
《规划》明确一批适宜开展水上运动的水域选址意见,为水上运动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布局上的指导。其中提出,充分利用广州市丰富的水域资源,助推水上运动项目的顺利开展。积极培育帆船、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运动,丰富水上赛事活动供给,推动构建水上运动产业布局,提升水上运动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引入品牌赛事 打造“水上五环”环道
选址原则上,《规划》提出,在水环境方面,选取水质达到准IV类水质及以上、且原则上河道宽度大于30米、无涡旋和暗礁的河段开展水上运动。在航道环境方面,广州港区现29段航道正常运维,珠江游及水上公共交通运输现14条航线正常运作。水上运动点优先选取无通航需求河道,可减少与船只或航行交通的冲突,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总体布局方面,选择适宜开展水上运动的河涌规划布点89处,分近、中、远三期,近期(至2025年)对水上运动群众基础好、水域条件适宜、近旁用地条件成熟、配套设施建设条件成熟的区域选址26处,先试先行;中期(2026年至2030年)对水上运动群众基础较好、水域条件适宜、近旁有一定的用地条件、需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的区域选址20处,逐步完善水上运动布局;远期(待条件成熟后)对有一定的群众水上运动需求、但水域或陆域条件受到限制的潜力区域选址43处,待相关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行水上运动点建设,推动广州市水上运动产业成带成网建设。
近期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的水域进行选址,即水域条件良好,部分有相关建设项目正在推进;水上运动群众基础良好,水上运动需求度高;配套设施建设条件成熟,陆上已有部分相关配套设施或现状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例如,珠江碧道琶醍水上运动点、珠江后航道南石头街道水上运动点、二沙涌水上运动点、白云湖水上运动点等。
同时打造“水上五环”环道策划,包括海珠环岛水上运动赛道环、二沙岛水上运动赛道环、琶洲环岛水上运动赛道环、大学城水上运动赛道环、海鸥岛水上运动赛道环。引入水上运动品牌赛事,促进广州“水”运动。
《规划》对广州市水上运动点选址提出布局意见,在下一步水上运动点的建设及运营、活动管理等方面,需相关部门及主体在遵守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逐步开展。广州市将通过市河长办牵头,主动对接水利、体育、自然资源、航道、海事等部门及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共同推进水上运动产业带的选址工作。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一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