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两化转型”主攻方向
罗谷松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总体要求、主攻方向和重点赛道。当前,广州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新的动能仍在培育之中,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以数智化、绿色化为重要时代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支撑力和竞争力。
打造“两化转型”创新工程
一是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契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低碳技术、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技术转化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各类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二是组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积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有组织推动“两化转型”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基础通用技术、前沿颠覆技术的研究创新。强化数字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污染治理、资源回收等绿色技术深度融合,加强数字化促进绿色化的新技术发展。三是提升业态模式融合发展能力。积极引导广州谋划发展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双化协同”的应用与部署,提高开发利用引领技术、新型技术的能力,提升“两化转型”的组织质量。加快模式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中认真审视广州重点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和参与主体角色定位,将发展需求、技术水平等融入创新的过程,形成更优的价值实现模式以及更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
打造“两化转型”应用工程
一是激发活力。以“点线面”的拓展思路,发挥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6个未来产业和8个现代服务业各链主企业的牵引作用,有效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二是拓宽市场。制定行业转型认证标准规范,开展面向两化转型的供需对接,聚焦重点行业和示范园区开展推广应用,推行数智化绿色化产品政府首购订购。三是扩大范围。参考首批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建立数智化绿色化诊断体系,对达到标准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诊断、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全覆盖。强化社会力量参与两化转型,通过发展共享出行新模式,打造低碳智慧社区,塑造绿色数字生活风尚。
打造“两化转型”示范工程
一是培育绿色智能示范企业。发挥各区产业优势,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以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为基础,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创建,引导企业围绕设备数字化、生产网络化、能源低碳化和生产洁净化实施工艺升级和设备提标改造。二是培育绿色智能示范产业园。借鉴特色产业园的打造模式,支持产业园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智慧管控、资源循环利用,抓紧推动绿色化智能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的基础上,开展零碳示范项目和场景认定。三是打造两化转型示范区。为期两年的全国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建设工作刚刚结束,广州可积极争取以全市或某个片区为主体纳入第二批试点建设工作,同时建设市内两化转型示范区。
打造“两化转型”支撑工程
一是继续完善制度政策保障。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体系。各相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类支持措施加强对有关项目的保障和对产业转型的支持,将数智化、绿色化指标纳入项目引进综合评估。用活用好广州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级各类专项资金,对企业应用数智化绿色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等给予支持和奖励。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主体联动合作机制,建立面向两化转型的服务平台,为协同转型发展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引育和资源共享等支持。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两化转型。通过社会资本引导等方式,加大对企业运用相关数字技术及节能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四是提升内外合作水平。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强化广州与港澳地区合作创新和联动发展。持续加强宣传引导和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好综合试点、典型案例等示范效应,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