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街道聚焦“百千万工程”,锚定老城市新活力目标定位,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全力推进西华路片区微改造项目,积极推动微改造项目与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深入融合,不仅提升了城市面貌,更显著激活了驷马涌周边区域的经济与文化活力,绘就了一幅“城水融合”的美丽画卷。
老社区更新改造,营造驷马涌“水岸人居”
为了给居民创造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空间,让焕新后的老社区真正融入滨水“大风景”,彩虹街道重点对涌边人居环境进行更新改造。
针对驷马涌边的房屋老旧破损严重的情况,共整饰外立面8000多平方米,修缮131个楼道,整治街巷空中飞线共计清理1800米,整治不规范遮阳棚和防护设施21处,让老社区从内到外焕然一新。在翻新过程中,还注重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红砖墙面,将污损的洗石米更换为更加美观的青砖,保留下老村居的记忆。
小桥村改造后
与此同时,采用优化道路铺装、升级路灯照明、安装监控等措施补齐涌边道路基础设施短板,让滨水环境焕然一新。
如今,安全、漂亮、舒适的滨水社区让人心旷神怡,街坊们迎来了居住环境提升的高光时刻。居住在驷马涌周边的老街坊英姐感慨地说:“以前这里环境较差,现在经过改造,不仅环境变美了,连心情都变好了!”
老街巷业态转型,驱动驷马涌“水岸经济”
微改造成果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更为西华路片区注入了商业活力。通过改造老街巷建筑外立面、畅通老街巷道路、打造口袋花园,驷马涌周边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走进西华路18号的咖啡店小院,院旁是驷马涌滨水步道,门后是咖啡飘香,点一杯咖啡坐下,只觉岁月静好,再无烦恼。“快,从这个角度拍超好看的。”顾客小蔡刚品尝一口咖啡,就迫不及待地请朋友为她拍照。小蔡是周边的居民,每次在驷马涌步道锻炼结束后,会选择到咖啡店小坐。
咖啡店所在的周门北路是周边居民过去很少会踏足的范围,道路两侧多为建材店铺,路面狭窄,人车混道。“路过这里堵路又堵心”。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彩虹街道重点对此处进行升级改造,翻新老旧的建筑外立面,恢复路面平整,并将一块无人管养的绿化带设计为共享绿色空间,打造“推窗见绿”的方寸之美。
如今驷马涌两岸的咖啡店、猫咖等创意小店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点。西华路片区沿街的商铺外立面经过精心修饰,也已焕然一新,有效带动了驷马涌周边零售业态向文化餐饮业转型。
老河涌蝶变焕新,打造驷马涌“滨水课堂”
依托驷马涌的自然资源风光,彩虹街道充分利用涌边的边角地、废弃地,在沿岸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滨水公共空间,打造了一个集党建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滨水课堂”。
位于冼家庄居委门前的转角空地是街坊们的“议事厅”,在棵枝繁叶茂的榕树下,邻里间的家长里短、矛盾纠纷,都在一场场温馨的谈心中得以化解。在微改造的实施过程中,彩虹街道深度挖掘场地的功能属性,对此处的榕树树池进行翻新,在场地铺装中巧妙融入彩虹元素,并设置党史文化背景墙。翻新后的“榕树会客厅”成为了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居民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参与共商社区事务的意愿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彩虹文化广场新加装的文化铜牌承载着老荔枝湾涌的文化底蕴,引领着每一位驻足的行人穿越时光隧道,感受那份独特的岭南风情,驷马涌沿岸设置的4处主题宣传长廊积极开展生态保护、运动健康等主题科普,人们在涌边漫步之余,也能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正能量。西华路片区微改造项目绘就了一幅动人的“城水融合”画卷。驷马涌两岸,绚烂的滨水风光与古朴的韵味交织,仿佛一道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每一位街坊都能深切感受到老西关独有的文化韵味与生态之美。未来,彩虹街道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城水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为老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肖欢欢 通讯员 南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肖欢欢 通讯员 黄文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肖欢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